正文 第1章 論倫理的一般意義(1 / 2)

如西方的哲學,它與中國的儒學相比有下列的優點,因為它以理為師,不是以人為師,所以有識之士往往在古人所見之上,更有進一步的發明,經過多少歲月,使得其學問漸至精微深遠。並且其主張原本不是宗教,而是世教,似乎可以把它作為我國道德的基礎,然而,仔細考慮的話,哲學比之其他三教(儒、佛、耶)雖然極其優越,但欲單獨把它作為我國道德的基礎,則未免也有闕失之處,主要是:

第一,重於論知,輕於論行,雖然道德之學的初始原本在於知,但是其重點在於行,古語說“知之非難,行之實難”,雖然有一二位學者精通道德之理,但是不使國民奉行這些道德準則的話,也就發揮不了道德的好處,常說的要養成國民的品行風俗,都是從行上說的。西方把天文算術那樣的學問稱為知識之學,把道德政治那樣的學問稱為實行之學,然而在實際上有距離,哲學家也有很不注意自己品行的,所以即使是著名的哲學家也有缺乏倫理觀的。

考察朱子學派的倫理學說,即使在今天也並不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在許多方麵與西方理想派的倫理學說具有共通之處,特別是如今天所謂的自我完善說,雖然是新近傳入的新說,卻係自古以來朱子學派所倡導的東西,原來東西方的倫理學說如此自然地暗合,不是證明了普遍的價值嗎?

摘自(日本)井上哲次郎《日本朱子學派的哲學》第600頁

可以說,倫理學就是探求善的學問。所謂善就是“人所追求的東西”,而且是“能夠滿足欲求的東西”。希臘哲學家們對善的看法至今仍未被改變。因此,善是具體的。

倫理學所探求的善與前述的一般的善稍有不同。倫理學的善也稱為道德的善,因而它同人格自身有著直接的關係。人格不是靜止的東西,而是經常活動的東西。既然稱為人格就意味著活動。道德的善也可以稱為人格的善。因此,道德的善是關於人格的應有狀態及其活動方式和人格所具有的欲求等的形式和內容的價值。所以,道德的善的最高形式是人格的實現。……人格實現說絕不是一種新學說,它是對過去的種種倫理思想的揚棄。

摘自(日本)山田孝雄《東西方倫理學》第6章第281—282頁

人道無急於五倫,五倫莫重於君父,然則忠孝者名教之根本,臣子之大節。而忠之與孝,異途同歸,於父曰孝,於君曰忠,至於所以盡吾誠則一也。昔者孔子之教曾參也,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言一孝而忠寓其中焉。周官師氏之教國子也,曰:“孝德以知逆惡,舉一德而眾行判焉。”由是觀之,忠孝之無二也亦明矣。……夫孝子之敬身,身體發膚猶不敢毀傷,況大義之在我者,豈獨可虧乎?然則進而事君全其大義,乃所以孝於親也,君子之事君,委吏乘田,不敢苟且,況風教之關治者,豈獨可忍乎。然則退而養親,助其風教,乃所以忠於君也。忠之與孝不二其本,在所處如何耳。

摘自(日本)藤田東湖《弘道館記述義》第172—174頁

無產階級倫理是這樣一種階級鬥爭乃至民族鬥爭的倫理,即與世界被壓迫諸民族結成共同戰線,進行國際性的反抗統治權力的鬥爭;通過這一鬥爭爭取無產者的自由與解放,實現殖民地諸民族的獨立與世界和平。……

我們的倫理學作為賦予這種實踐以邏輯根據的倫理學,在現代擔負著特殊的曆史使命。

摘自(日本)柳田謙十郎《柳田謙十郎著作集》第6卷第17—18頁

按事親如事天,敬之至也;事天如事親,仁之至也。愛敬兼至,即所以盡性體道而不過乎物也。此蓋然君子畏天命,盡人道之心法,以示立德之要。

摘自(朝鮮)尹鐫《白湖全書》李經外傳

凶年饑歲民散久矣,不能施分田製產之政,而先以法度禮儀之教者,人孰不笑其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