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朋友關係(1 / 3)

君子以朋友講習。摘自金景芳《周易講座》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頁

越石父曰:“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絏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絏之中。”摘自《史記·管晏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135頁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51頁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55頁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39頁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5年版第139頁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48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51頁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82頁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臣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幹木、禽子、傳說之徒是也。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所染第三》諸子集成本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掘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本不固者末必幾。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修身第二》諸子集成本

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交。烏集之交,初雖相歡,後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差不親。摘自戴望《管子校正》卷二《形勢解第六十四》諸子集成本

萬章問曰:“敢問友。”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摘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7頁

萬章問曰:“敢問交陳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摘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9頁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良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蘿孽也。

摘自北大注釋組《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51—452頁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摘自北大注釋組《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68頁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上觀其事君也,內觀其事親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後約結。約結而不襲於理。後必相倍。故曰:不重之結,雖固必解,道之用也,貴其重也。摘自戴望《管子校正》卷二○《形勢解第六十四》諸子集成本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摘自《戰國策·燕二》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1108頁

讚曰:仲尼稱“犁牛之子驊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言士不係於世類也。語曰“雖有茲基,不如逢時”,信矣!樊噲、夏侯嬰、灌嬰之徒,方其鼓刀仆禦販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勤)〔勒〕功帝籍,慶流子孫哉?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又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摘自《漢書·樊酈滕灌傅新周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089頁

且夫怨惡之生,若二人偶焉。苟相對也,恩情相向,推極其意,精誠相射,貫心達髓,愛樂之隆,輕相為死。摘自王符《潛夫論》上海古籍1978年版第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