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朋友關係(2 / 3)

惟有古烈之風、誌義之士,為不然爾。恩有所結,終身無解,心有所矜,賤而益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世隘然後知其人之篤固也。摘自王符《潛夫論》上海古籍1978年版第398頁

凡人之結交,誠宜德不忘衰,達不棄窮,不疑惑於讒構,不信受於流言,經長曆久而愈固。而人多初隆而後薄,始密而終疏。斯何故也?皆由交情不發於神氣,道數乖而不同,權以一時之術,取倉卒之利。有貪其財而交,有慕其勢而交,有爰其色而交,三者既衰,疏薄由生。摘自《太平禦覽》卷四○六鍾會《芻蕘論》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譙子曰:夫交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則赤,染之以藍則青。

交得其人,千裏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貢公之於王吉,可謂推賢矣。摘自《藝文類聚》卷二一中華書局1965年版

《魏文帝集》論曰:“夫陰陽交萬物成,君臣交邦國治,士庶交德行光。同憂樂,共富貴,而吏道備矣。”摘自《太平禦覽》卷四○六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摘自王通《中說》卷下《魏相篇第八》叢書集成本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故君子不與也。摘自王通《中說》卷下《禮樂篇第六》叢書集成本

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報恩為豪俠,死準在橫行。翠羽裝劍鞘,黃金鏤馬鈴。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摘自盧照鄰《盧升之集》卷二《劉生》叢書集成本

夫人生百齡,促膝是忘言之契。丈夫四海,交頤非贈別之資。摘自《全唐文》卷一八一王勃《送李十五序》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第1841頁

鄰並須來往,借取共交通。急緩相憑仗,人生莫不從。摘自張錫厚《王梵誌詩校輯》卷四《鄰並須來往》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1頁

結友須擇善,非識莫與心。若知管鮑誌,還共不分金。摘自張錫厚《王梵誌詩校輯》卷四《結友須擇善》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5頁

吾觀朋友之義,且有邪詐而聞忌患,其由趨勢近利之心甚也。故後世有窮凶極害之刑生焉。摘自元結《元次山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9頁

北風臨大海,堅冰臨河麵。下有大波瀾,對之無由見。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變。欲知求友心,先把黃金鏈。摘自《全唐詩》卷三七四孟郊《求友》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199頁

夫父子兄弟以親愛,君師朋友以義合也。入則事父兄,出則事君師、朋友。君臣之際,猶有爵祿之貪,得與其利焉,師友之分,非道義不合。

夫所謂道者,親而不可離者也。夫所謂義者,合而不可解者也。古之管仲、鮑叔、王陽、貢禹,以義始而以義終者也,張儀、蘇秦、陳餘、張耳,以利始而以利終者也。義無不克終,利無不克終。摘自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卷八《朋友解》中華書局1984年版

餘何遊乎?餘將遊聖之門、仁之裏。非聖不師,非仁不友,可乎?未可。不若遊眾人之場,聞善而遷,觀過而改。摘自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六六《友箴》萬有文庫1937年版

朋友居人倫之一,今天下大變,風俗一為之汙染,欲得相與語吾語者,竟不可得,伐木雨澤之義殆將廢矣。摘自鄭思肖《心史》廣智書局光緒三十一年刻本

凡取友,必須趨向正當,切磋琢磨,有益於己者;若乃邪僻卑汙,與夫柔佞不情,相誘為非者,謹勿近之。摘自許衡《許文正公遺書》卷一《語錄上》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古君子取友之道,取之—鄉,取之天—,又取之尚古之人。苟得友焉,初不以天下為廣,一鄉為狹,尚古為遠,於今為近也。概千載而得一友焉,安知其不出於一時也;概天下而得一友焉,安知其不出於一鄉也。然而不可以必得也,則借物以見誌焉。……夫所謂友,求諸同時而不得並也,求諸同鄉而不得,曠天下則有之,而不得偕也,而斯鬆也,千載有之,今亦有之,天下有之,鄉亦有之。友一鬆而合千載於一日,通天下於一鄉,善哉。摘自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八《鬆友記》四部叢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