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脫險》
1966年,法國銀幕上出現了一部賣座的喜劇片--《虎口脫險》。1700多萬的入場人次令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法國影史票房冠軍,直到1998年,才有《泰坦尼克號》以2000萬人次刷新了它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紀錄,但它仍是法國影片的票房紀錄保持者,直至今日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虎口脫險》講述的是1942年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麵,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占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的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大胡子中隊長雷金納德被動物園管理員所救。而另外兩名士兵,也分別在油漆匠奧古斯丁(布爾維爾飾)和樂隊指揮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菲奈斯飾)的幫助下掩藏好了。即便德軍展開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揮和中隊長還是在浴室順利地會麵,幾經輾轉,英國士兵終於接上了頭。幾個原本並不認識的人,就這樣結成了生死同盟,與敵人展開了鬥智鬥勇的生死遊戲。同時,也鬧出了不少溫情的笑話。他們用微薄的力量對抗殘暴的德軍,險相迭生,滑稽搞笑,為了逃出虎口,共同戰鬥。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1966年12月8日,在香榭麗舍的高蒙影院,《虎口脫險》迎來了它的首映式,到場的有不少電影人和媒體記者。電影放映過程中,製片人多夫曼和導演烏裏、演員幾乎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無數的人湧過來向他們表示祝賀。從他們坐的第一排座位到放映廳出口的十四節台階,那個晚上,他們足足走了30分鍾。隨後,法國觀眾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迎接這部傑作,1722.6萬人次的入場紀錄,即使是烏裏自己後來的幾部賣座片(1971年《瘋狂的貴族》的556.2萬人次觀眾、1973年《拉比雅各的冒險》的735.3萬人次入場觀眾)也都與它相距甚遠。隨後,它在意大利、比利時、英國、德國也都相繼打破票房紀錄。《虎口脫險》在法國票房榜頭名的位置上連續呆了9周,一些影院借著它的東風紛紛拿出德菲奈斯的舊作重映,哪怕是那些他隻在其中擔任小配角的老電影。那年年底,在巴黎的各大影院中,一共有25部德菲奈斯主演或參演的影片齊齊上映,一場被報界稱做"德菲奈斯狂熱"的浪潮浩浩蕩蕩。究竟《虎口脫險》為什麼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從表麵上看,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喜劇,各種各樣的笑料層出不窮,影片鏡頭數量達到1400個,而當時一部普通法國喜劇片的鏡頭數量僅700個左右,再加上節奏明快的剪輯,從最大限度保證了影片的娛樂性,毫無悶場,令觀眾始終為劇情所吸引。深入地分析,影片的兩位主人公都是二戰中最普通的法國人,他們仇恨德國侵略者,但是又缺乏足夠的勇氣加入到抵抗的戰線中。不過在麵對考驗的時候,斯塔尼斯拉斯和奧古斯丁都表現出了足夠的正義感和勇敢,也令他們成為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下裏巴人的油漆匠和陽春白雪的大樂隊指揮,本來是毫無關係、老死不相往來的兩個階層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或者更確切地說,在導演烏裏的精心安排下,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不同的性格發生種種衝撞,產生各種笑料,最終又因為共同的目標而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成為朋友。從這一點來說,《虎口脫險》也是一部關於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顛沛流離命運的影片。
四、民俗中的虎
中國民間禮儀中有許多關於虎的有趣習俗。作為鎮惡辟邪的吉祥物,在年節、婚禮、葬禮、祭祀時常常要用到虎的造型。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的廣大農村,崇拜虎文化一直以民俗的表現手法延續發展,人們給孩子戴虎頭帽,穿虎頭鞋,枕虎枕,吃虎饃,玩布老虎,從小就將對虎的敬畏崇拜深深烙印在孩童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