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伯希和的傳奇學術生涯(4)(2 / 3)

韓百詩逝世之後,出版這套《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的任務便落得了尼古拉-旺迪埃的身上了。尼古拉-旺迪埃·尼古拉(N icole V andiev-N icolas,1908—1987年)夫人繼韓百詩之後任法蘭西學院亞洲研究所中亞和高地亞洲研究中心的主任。她在早年完成其哲學學業之後,便拜在法國當時的一代漢學宗師葛蘭特(M arcelG ranet,1884—1940年)門下並很快成為其特別得意的門生。她刻苦地聽伯希和的課並在伯希和的影響下將其興趣轉向了東方(特別是中國)的藝術研究。所以,她早年就先後在卡爾納瓦萊、塞爾努西和羅浮宮的遠東古跡部等博物館工作。當時伯希和的中亞和敦煌特藏(1938年)就收藏在羅浮宮和吉美博物館。尼古拉·旺迪埃夫人從這一時代起就負責編寫這些特藏的目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她曾隨其丈夫旅居加拿大,在蒙特利爾大學教授漢語課程,並在那裏創建了一個前途無量的“東方學中心”。1955年,她受聘在法國東方現代語言學院執教,先後任該院講師和教授。她的有關東方曆史、地理和社會製度的課程很快就變成了“中國文明”課。她1976年退休後仍主持東方現代語言學院的中國專題講座,一直到1986年為止。尼古拉·旺迪埃夫人於1970—1985年12月間又在巴黎第四大學的藝術和考古學院講授中國藝術和美學課,她得以成名並在國際上獲得的很高威望主要得益於教授這一課程。她事實上是創建了法國漢學的一個新學科,並培養了大量人才。尼古拉·旺迪埃的中國學研究主要有三大領域:藝術史、美學和哲學。其藝術史的代表作是有關保存在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最美的一卷敦煌畫的研究,這是一幅有關佛陀的弟子與六欲天戰鬥的畫卷。該書於1954年以漂亮的彩版發表。她還主持編寫過《敦煌的畫和幡》,作為伯希和探險團的叢書之一於1974年出版。尼古拉·旺迪埃的主要興趣還是有關中國人自己的藝術觀、對藝術著作的評價以及有關思想的論著。她多年潛心研究米芾的繪畫、書法、著作和思想,寫成了組成其博士論文的兩部著作——《中國的藝術和智慧》(1963年)和《北宋時代的畫家米芾》(1964年)。她多年來的散作被彙輯成兩部巨卷:《宋代之前的中國美學和風景畫》(1982年)和《中國的繪畫和傳統》(1983年)。

尼古拉·旺迪埃繼伯希和與韓百詩之後,積極籌備、組織和編輯出版這套敦煌石窟筆記。她生前共出5卷,可惜壯誌未酬身先死。這套筆記的編輯出版任務於是又落到了其第四代傳人莫尼克·瑪雅爾夫人及其丈夫羅伯爾·熱拉-貝紮爾先生身上了。

瑪雅爾女士於1939年8月23日誕生於法國裏昂,1967年畢業於羅浮學院,1967年又在國立東方現代語言學院中文係學習。1970年從法國高等實驗學院畢業,1981年獲得文學博士的學位。她現任國立科研中心的研究員,同時也是法蘭西學院亞洲研究所中亞和高地亞洲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她於1973年在《亞洲藝術》第29卷中(在該雜誌的專刊上)發表了長篇論文:《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1983年出版了專著《中亞的石窟和建築》一書,與其他人合作刊布了《伯希和探險團檔案》第13~15卷:《吉美博物館所藏敦煌的幡幢與繪畫》,1987年與他人合作出版了《庫車地區諸遺址》一書。她有關敦煌和吐魯番研究的論文還很多。羅伯爾·熱拉—貝紮爾先生於1927年5月11日誕生於德國柏林。1967年在羅浮學院畢業,於1968—1984年負責吉美博物館的中亞和敦煌特藏的保護與研究,現任法蘭西學院亞洲研究所中亞和高地亞洲研究中心秘書。他也有不少有關中亞藝術史的論文。

譯者於1976年訪法時,便與瑪雅爾女士及熱拉-貝紮爾先生商議出版這套《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中譯本的問題。他們都很高興,並將已出版的5卷全部贈給了譯者。1987年,在參加中國敦煌市召開的敦煌石窟藝術國際討論會期間,我又與來華參加這次大會的熱拉-貝紮爾夫婦及敦煌研究院的領導商談了此事。熱拉-貝紮爾代表法國版權一方於1987年11月間來信,表示願意無償地向中國方麵出讓版權,希望能加強與中國學者們的友誼與合作。瑪雅爾女士本來還答應為本書的中譯本寫序言,但後來始終未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