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5章 上山掏雀兒,下河洗澡兒(1 / 1)

男娃娃們三五結夥,登龍尾山、皋蘭山,爬白塔山、九州台,打胡墼仗,采沙蔥菜,還不過癮,就要掏雀兒。所謂雀兒,大體指一些幹旱山地棲息的野禽,有麻鷯子、臘嘴子、金枝子、火食架架(大山雀)、土百靈、卟卟嗤(戴勝)以及野鴿子、紅嘴鴉兒等。山是黃土山,沒有樹林,隻有野草和一些耐旱的小灌木,稱之為“刺棵子”,因之有些鳥巢就築在懸崖上,藏在“枯泉”(山洪衝刷而成的井狀深坑)裏,躲避天敵。娃娃們就會搭人梯,蘭州叫“支肩兒”,從半崖上掏幾隻雛雛子。或解下褲帶,續成長繩,蹲在“枯泉”旁,把膽大的吊將下去,掏出小鳥。這些鳥野性大,大多養不活。隻有麻鷯子、臘嘴子、金枝子能養活,叫得很好聽。紅嘴鴉兒也能養活,還能教它說幾個簡單的詞。抗戰時,張大千小住蘭州,朋友曾送他一對紅嘴鴉兒,很受張的寵愛,後來帶到四川。娃娃們“掏雀兒”僅僅是個由頭,真正的意圖是顯示自己的勇敢。同時,他們的父母也不讓“掏雀兒”,一來怕娃娃摔下,二來怕傷生。

一到放暑假,炎熱難熬,男娃娃們成群結夥跑到黃河邊“洗澡兒”,也就是普通話的遊泳。剛學時,趴在汊河子淺水處亂撲騰。那時,都穿大襠褲,就將兩個褲腿紮住,用兩根小棍絞架十字把褲腰撐開,一人拉褲腰,另一個拉褲腿,舉高,喊“一二三”,同時猛然紮近河裏,褲子像充滿氣的羊皮胎膨脹起來,趕緊把褲腰紮住,就製成一個土救生袋。學水的娃娃把它抱住,雙腿擊水而進,慢慢就能學會“狗刨子”了,進而學會“紮猛子”(潛水)、“踩水”、“踩水夾膀子”、“死人淌板”(仰泳)。技術最高的是“推磨牛兒”,據說陷入旋渦時非用此著不可,頭和雙腿伸出水麵,雙臂在水下劃動,旋轉起來,像老牛推磨,轉給幾圈,就能從旋渦裏逃生。水性提高了,就試探著到大河裏去遊,順流而下,顛顛簸簸,從中山鐵橋穿過,到廟灘子登陸,那就是“高水”了。然而,這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每到暑期,家長把男娃娃管得極嚴,嚴禁到黃河裏“洗澡兒“,每晚當爹的都要用手指摳一下兒子的胳膊或腿,倘出現白道道,定然下過黃河,因為泥沙大,身上裹了薄薄一層泥沙,哪能沒有白道道呢?那就得在屁股上留下十幾條紅道道。然而第二天就忘了屁股疼,又去“洗澡兒”,晚上又得留下紅道道。第三天,聰明了,黃河裏洗完了,就找清水擦一遍,自以為能蒙混過關,結果從發際、耳後發現了白道道,屁股上又增加了紅道道。當爹的就將紅印章蓋在兒子的胳膊和腿上,這下“沒治”(沒轍)了,隻好待在家裏玩。命算保住了,但不是個“旱鴨子”,就是隻會“狗刨子”的“穰水”(水性不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