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6章 燈謎(1 / 2)

清代同光年間,燈謎大盛,謎家輩出,結社製猜,編輯謎集,形成風氣。他們競相炫耀才華,以擷取典籍成句編製謎麵為能事。但是,典籍中能製謎的成句畢竟不多,且極易出現雷同謎作,因而,清末民初北京謎家張鬱庭另辟蹊徑,創北派謎八體三十八法,拓寬了製謎途徑。其基本特點是:用七言協律詩句製成謎麵,將謎麵分割成若幹段落,逐段扣謎底的某一部分,最後綜合得出整個謎底。這種製謎法大大開拓了謎路,形成燈謎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由於它產生於北京,故稱為北派謎。如蘭州謎家趙浚所製“雨淋金碧半零落”射甘肅工藝品“天水雕漆”,就是北派謎。相對於北派謎,則把用成句為謎麵,以會意隱寓為特色的傳統文義謎稱為南派謎。蘭州謎家劉子蔭所製“飛入尋常百姓家”射《水滸》人二“燕順、時遷”,就是南派謎。

清代已有蘭州元宵節猜燈謎的記載。蘭州有四大書院,還有許多私塾、義學,山長、塾師有時出幾條燈謎,讓諸生猜射,以調劑生活,也為應考熟悉了四書經義。隨著東南一帶的宦遊者,文人雅士、流戍邊疆的帶罪之臣的紛來遝至,他們與蘭州士人賦詩射虎,促進了蘭州人製謎、猜謎的習俗。

某年元宵節,陝甘總督某公在督署以“潚”征射《尚書》一句,司道幕僚百思不得其解,正好被某候補知縣以“秉心塞淵”(把“秉”字的中心“聿”,塞進“淵”內,即成“潚”字)一箭中的。總督欣喜之餘,暗萌憐才之心,不久將其補為知縣。道光十六年(1836年),福建梁章钜任甘肅布政使,此公雅好燈謎,在《歸田瑣記·近人雜謎》中輯錄了很多佳謎。這些佳謎早在清代就在蘭州流傳,至今仍在謎人間津津樂道。道光蘭州進士吳可讀,更是製謎射虎高手,名震京華。其詩“憶否長安今夕景?春燈謎語伴清談”正是他元宵節猜燈謎的寫照。文史學者慕壽祺在《甘寧青恒言錄》中專列“猜燈謎兒”詞條:“蘭州市於夏曆正月十四、五、六等夜,於人煙繁盛之區,文人以詩影物,粘條燈上,名曰燈虎,猜中者得獎。”並說:“上元前三日,即出燈虎,猜中者非惟得獎,亦可博名,洵韻事也。”這表明當時的好謎者已把燈謎活動當作一種高雅而愉悅的精神享受,把獲獎與否放在了次要地位。

清代的好謎者多為士人。光緒間某次元宵節謎會已進尾聲,隻剩數條難以猜射的“霸燈虎”,謎手蹙眉苦思,始終不能猜中,興味索然。謎會主課者為光緒蘭州貢生練克勳,他即興用“虎老燈殘打不成”為麵,射一字,勾起謎手興味,以“戲”字中的,謎會在歡聲笑語中收場。練公可謂善於主持謎會。光緒二十年(1894年)元宵節,轅門三順和京貨鋪所辦謎會,有一條以“太甲嗣位”(卷簾)為麵的“霸燈虎”,謎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由蘭州光緒舉人段成忠,用“商生子立帝”射中。光緒蘭州進士孫尚仁製射俱佳,曾是北京隱秀謎社成員,揚名京華。

辛亥革命後,蘭州謎事更為興盛,各商號競相懸謎鬧元宵,以擴大影響,增進銷售量。1926年元宵節,靖遠學生金蘭將一家商號的燈謎猜射盡淨,興猶未盡,想借商號彩燈懸掛自製謎箋供人猜射,商號不允,負氣自紮燈籠懸謎,於次夜提燈上街,供人猜射,可見其對謎癡戀之深。

1930年元宵節,慕壽祺主課轅門俊華印書館謎會,靖遠進士範振緒則主課新生書店謎會,兩店比鄰而居,形成唱對台戲的局麵。慕所製“華容道”射漢人,被一人猜中“曹無傷”頗蒙慕推許,所贈獎品為空白名片一盒,裝一百張,並免費印其姓名。次夜,範振緒也以“華容道”為麵射尺牘用語一句,京師大學堂(今北大)畢業生蘭州孫炳元以“伏乞關照”射中,話猶未落,被“應猜‘伏維亮察’!”的聲音所打斷,原來是皋蘭縣文廟祭孔典禮司儀李繩祖。執事店員按原底否定李所猜之底,李不服,與之解說謎底含義,驚動後堂主課的範振緒,他出來傾聽兩人解釋,認為兩人思路各異,但各臻其妙,能扣合謎麵,均允射中。

抗戰時期,隴上名流張維、水梓、馮國瑞等在懸掛“萬裏金湯”巨匾的南大城門樓上,舉辦元宵節謎會,宣傳抗戰,表彰地方名人,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卷簾格,射農學家“張心一”,就以意境取勝。同時,東南一帶文化人流寓蘭州漸多,謎事隨之繁榮起來。其中武昌塗竹居引進北派燈謎,別開生麵,使蘭州謎風變,並組織謎社,研討謎學,大力開展燈謎活動,厥功甚偉。1945年5月29日,塗竹居借慕壽祺主編的《拓報》,以駢文形式刊登《擬組設謎社啟》,次年6月19日又在《西北日報》重刊《謎社征友啟示》,王靜庵、劉子蔭、馬嘯天、趙浚等立即響應,組成水晶謎社,積極開展活動。塗竹居又於1947年3月18日借《和平日報》、《蘭簃》專欄,連載論著《謎語之派別》,係統介紹南北派燈謎的體係、規律、製法,從理論的高度充實蘭州謎人的學養,提高了蘭州謎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