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6章 燈謎(2 / 2)

當時蘭州出版的《甘院學生》、《拓報》、《和平日報》、《蘭州雜誌》等刊物競相刊登燈謎,活躍版麵,吸引讀者猜射,以擴大刊物的影響。1945年,程知恥在《蘭州雜誌》主課《知恥齋謎語》,每期製謎十多條,多以經史入謎,佳構迭出。如“不願封侯”射《左傳》“公降一級而辭焉”;“牧童多向武陵源”射《尚書》“放牛於桃林之野”;“正麵著想”射《詩經》“反是不思”等,謎味盎然,逸趣橫生。射中一條,奉贈《蘭州雜誌》一期。以一篇《閑話揚州》而揚名天下的易君左與馮國瑞聯袂主課《和平日報》燈謎,所製“韶年佳麗佩瑤瓊”射《紅樓夢》人“妙玉”;“楚江煙繞九嶷高”射《紅樓夢》人“湘雲”;“從此淵明難愛菊”射商號“陶樂春”,均以詩人氣質製謎,以典雅含蓄取勝。

愛國將領鄧寶珊溫文爾雅,深愛燈謎,能製善射,常常扶持蘭州謎會,有時獻出元宵充作水晶謎社獎品,有時親蒞轅門元宵謎會製謎猜謎。所製“萬裏橋邊一草堂”射鳥名“杜宇”;“風飄萬點正愁人”射《西廂》一句“落紅成陣”等,皆為膾炙人口之作。20世紀50年代,鄧寶珊省長常與範振緒、馮國瑞等共辦謎會。一次在省政協辦謎會,鄧省長以“著作與孟子較優劣”射古人二(文同、軻比能),射手苦思不得破底,就請鄧公揭曉謎底。鄧公鼓勵他們:“用心猜!猜對了,我請客吃餃子。”書畫家張慎微以此情此景製一謎“省長來了,謎底不放”射地名二,有人隻猜出後一地名“虎牢關”。前一地名為“鄧至”,是張慎微自己揭曉的。鄧省長又出一謎:“彎處在一頭”射宋代名將,無人射中。正好書畫家裴建準臂掛拐杖而來,馮國瑞指著裴公拐杖風趣地說:“曲端來了。”大家對馮氏以幽默的方式射虎,報以開懷大笑。蓋“曲端”為宋代隴人,抗金名將。從中可知,蘭州謎會重在製謎者與猜謎者互相交流,即興製謎,能活躍氣氛,顯示謎人的機辯之才。

解放後,蘭州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城市,各方麵建設日新月異,群眾文化蓬勃發展。燈謎作為一種有益的智力文化活動逐漸普及到工礦企業、部隊、學校、機關、公園。為了指導廠礦企業等基層的燈謎活動,1957年蘭州市工人文化宮成立了燈謎研究創作組,一直持續到1966年。燈謎組向群眾服務,不再從四書五經中選取謎材,而把有關工農業、科技、時事政治、文學、曆史、天文、地理、體育等方麵的詞語編製成謎,寓教育於娛樂,增進了群眾的文化素養。每次謎會後,精選佳謎,油印成冊,郵往各廠礦企業基層工會,提供舉辦謎會的資料,並郵寄全國各地的文化宮,進行交流。還舉辦燈謎講座,燈謎展覽,使製謎、猜謎的習俗長盛不衰。

十年動亂中,蘭州燈謎在劫難逃,然而,燈謎仍在群眾中偷偷自編自猜。粉碎“四人幫”後,蘭州市工人文化宮燈謎研究創作組於1979年重新恢複活動,並編輯鉛印了《金城謎刊》。新成立了五泉公園燈謎組,編印了《蘭泉謎陣》。《蘭州晚報》、《甘肅廣播電視報》開辟了“每周燈謎”專欄,深受群眾歡迎。從1985年至1987年,蘭州晚報社連續三年舉辦元宵燈謎晚會,懸謎張掖路,盛極一時。《蘭州晚報》、《甘肅工人報》、《甘肅日報》、《諍友》、《蘭州宣傳》等報刊舉辦春節燈謎競猜,蘭州市圖書館年年舉辦元宵節燈謎會,吸引了眾多的燈謎愛好者,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90年代以來,元宵節期間省市電視台舉辦猜燈謎節目,各商貿大廈舉辦有獎大型燈謎活動,增添了節日的文化氛圍,聚攏了商貿大廈的人氣。1994年,中國藝術節期間,白塔山舉行盛大謎會,把民間藝術介紹給海內外遊人。

遙想50年代前的蘭州燈謎習俗,舉辦時間短,由各字號在元宵節前後數夜舉辦燈謎晚會,規模不大。燈與謎緊密結合,在方紗燈的下部四緣粘滿謎箋,供人猜射。多以四書五經、《西廂記》等入謎。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不僅在元宵節辦燈謎會,而且,每逢元旦、春節、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國慶節也辦謎會;不僅晚上辦,白天也辦。由於猜謎者的不斷增加,貼在幾個燈籠上的謎條已不敷猜射,於是,燈與謎失去聯係,或在燈謎室玻璃窗上貼滿謎箋,或在禮堂內拉上縱橫交錯的繩子,繩上貼滿謎箋,供人猜射,謎與燈已無關係,一場謎會往往要貼出數百乃至上千條謎箋。

蘭州燈謎追求綜合藝術效果,使之盡量達到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形式上講究謎箋的雅致,盡量營造成一件微型藝術品。謎箋一般用宣紙,裁成五寸長、兩寸寬的長條。謎家多為書法家,他們用工整的楷書,或遒勁的行書寫出謎麵、謎目、謎格,右上角鈐製謎者的壓角印,左下角鈐製謎者的名號印。謎麵文字典雅,自撰謎文從字順,不著一個閑字,底麵扣合嚴密,猜出後,覺得謎味盎然,是一種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