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誇父追日”,這也是有名的神話。誇父追趕太陽,追趕不上,天氣非常炎熱;他口渴了,到大河裏飲水,把整條大河都喝幹了。但這也不解渴,就渴死了。臨死時把他的拐杖一扔,化作一片桃林。這是古代人對理想的一種追求,對戰勝自然的追求。
另外說一下“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後羿是射太陽的英雄。天上曾經有十個太陽,十個太陽出來以後,天下大旱,禾木都枯焦了。這不行,後羿就去射太陽,射下九個太陽,而最後一個太陽就躲起來。後來人們沿著這個神話續講,說太陽躲起來了,天下一片黑暗,冰天雪地。沒有太陽就沒有溫暖,大家說,得趕緊把剩下的那個太陽找回來。太陽說,我不回去,一回去就會被射掉。那麼,咱們約好,每天雄雞叫三聲你再出來,這樣就平安無事了。這是後人加上的神話。後羿的妻子嫦娥,吃了不死藥,身體飄起來,奔月去了。這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在荒涼的月亮上,一個人孤苦伶仃,多寂寞——“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這是中國古人對宇宙自然的看法。現代人類有飛機、火箭和飛船,而且1969年登上了月球。後人寫詩歌,如果寫到嫦娥就會代指明月。蘇東坡膾炙人口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最後,“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嬋娟就是美人,就是指嫦娥;嫦娥又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賞美麗的明月。我在北京,你在廣州,這不要緊,可以用月光來傳達我們相思之情,傳達我們的思念。所以“嫦娥奔月”也是一個非常美的神話。
另外如“精衛填海”,它寫炎帝的女兒女娃到東海遊泳,水很大,把她淹死了。她死以後,靈魂就化為一隻鳥,叫精衛鳥。她每天從西山銜一塊塊小小的石頭,或者一塊塊小小的木頭,飛到東海扔下去,她發誓要把大海填平,因為海把她淹死了。這種複仇精神,也是非常可貴的,一個民族應該有這種精神。每當中華民族到了危難時刻,都有人弘揚這種精衛填海精神。如陶淵明寫的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這是了不起的。顧炎武在明朝快滅亡的時候,也寫詩歌頌精衛精神。
這些神話故事,都是古人願望的反映。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非常幼稚,但人總是生活在一種希望之中;一個人要是沒有希望,他一天也活不下去。神話就是把希望理想化,所以神話是非常寶貴的。神話是後來文學的豐富寶藏,很多成了小說、詩歌的題材。
我們開始講的原始歌謠,後來發展成燦爛的詩歌。而上古神話則後來發展成散文、小說。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