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秋心如海複如潮(2)(3 / 3)

因為是講稿,所以得講中國文學的一些基本線索和一般知識;書中當然也有我自己對中國文學的一些理解、有對古代優秀作品的心得體會、有自己的即興發揮和隨意議論,或許能對讀者有所啟發和教益;但總的說來,這不能算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因為是講稿,又是多年中雖連續、但是陸陸續續講的,所以其中難免有重複的地方,難免有拉拉雜雜不夠精煉的地方,敬請讀者見諒!

在本書出版之際,首先,我要對今年已經95歲高壽的李佩老,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這薄薄的小書,就算是我獻給她老人家的一份壽禮吧!

其次,我要對當年每次為我的講課錄音並進行整理的顏基義先生、任知恕先生,以及錄入文稿編輯成冊的許大平女士、李偉格女士、金和女士,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他們為本書的出版問世所付出的辛勞!

再次,我要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韓建民社長和劉佩英副總編輯,他們對這本小書的出版投入了特別的重視和關注。

同時要感謝的是出版社的責任編輯蘇少波先生,他為本書的編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傾注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除精心核對原稿、引文外,他還給每一章選了一句精彩的詩句作為題目,選了一篇或者一段精彩的詩篇或文句作為題記,並請美編朱懿先生在每一章之前各選了一幅精彩的配圖,這些都給小書增色不少。特別是蘇先生取中唐詩人孟郊《登科後》詩中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後一句作為書名,竊以為他的潛意,在於稱許我的係列講座帶領聽眾賞盡了中國古代文學園地裏姹紫嫣紅的百花——以此名句為書名,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用。為此,我由衷致謝!

真是歲月如流啊!記得最早去“中關村專家講壇”講課,還講過“中國古代交友之道”、“中國古代楹聯藝術”、“唐詩欣賞”等幾講,加上“中國文學史”十多講連續六七年,前前後後一共有八九年之久。時神一晃,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也從當年年方半百到今天已經年過花甲了。人生感慨,感慨人生,這讓我想起宋代詞人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詞。詞曰: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詞中“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句,曆來為人們所擊節稱賞。宋人張炎在《詞源》中稱讚這兩句:“真是自然而然。”清人劉熙載的《藝概》評價這兩句在全詞中的妙用:“‘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昔’,俯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古人於“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我在“中關村專家講壇”上春秋數載,講得投入沉醉,大家聽得投入陶醉,想來也有點“春花秋月裏,沉醉不覺醒。十年彈指過,倏忽到天明”的味兒——古人先得我心,亦令人不勝悵悒也!

程鬱綴

2013年五一節於北京大學靜園一院銀杏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