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堡寨(1 / 3)

“堡”為裏巷的升級,其內部規劃嚴整,對外則有周密的防範措施,宛然一座微縮的城池。堡牆是抵禦敵寇盜匪的防禦工事,猶如城牆,外壁傾斜,兼護馬麵。堡內多為聚族而居,水源、食物、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倘有不測,則緊閉堡門,以保安全。於是自明代中葉至清嘉慶年間,僅靜升村就建成8座堡院,甚是雄偉壯觀。

朝陽堡

俗稱東堡子,初名靜升堡。明正德之後,靜升村中王氏家族建堡於楊樹溝與十字甕門溝之間的山梁之上。背靠龍鳳崗與棲鳳塬,左右陡壁斷崖,形勢險峻。據明萬曆版《靈石縣誌》載:“靜升堡,在縣東二十裏靜升村北山上。此地通介休,路極坦平,往年虜易長驅,今足以遏其衝雲。”明清之際,兵匪滋擾,居民依賴朝陽堡少受其害。清順治十年(1653年),因該堡頹落嚴重,又加固堡牆,增堡門為兩道關鎖。該堡門占地麵積105.8平方米,坐北朝南,堡門為磚券門洞,門洞深7.1米,寬1.5米,現存為清代建築,至今堡門上尚存磚額“朝陽”二字,旁題書“順治十年重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堡人王國輔倡合堡居民籌資再修,“堡牆四麵俱加整飭,而門外補石坡三截”,以保其永久。朝陽堡坐北朝南,“層巒架閣,水繞山環”。堡內水井深15丈,其宅院隨山梯升,均為古樸典雅之四合院。堡門樓上供奉有“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堡門之南戲台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堡外路側設有碾磨。該堡是靜升村最早形成規模的堡院,故靜升東社有“先有朝陽堡,後有靜升村”之說。

恒泰堡

俗稱白阪足,為靜升村張氏家族於明萬曆後期所建,位於村西端關帝廟身後之山梁上,惜堡牆已毀,堡門無存,隻有宅院幾處,古風猶存。

凝固堡

俗稱小堡子,明萬曆年間由靜升西王氏家族創建。位於村西肥家溝與東溝間的山梁上,占地總麵積8000平方米。該堡依山就勢,“形勢峻巍,風氣環聚”,呈不規則形,分為上下兩堡,上堡圍於下堡之內,呈“回”字型布局,周邊懸崖峭壁之上圍以土牆,設有三道堡門,分別位於東向、西南向和南向,今西南向堡門已坍塌,東向堡門占地麵積19.6平方米,門頂磚刻“凝固”匾額尚存。坡下有專供看堡人居住的閽舍院、馬草房等設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西王氏十五世候選州同王寅德因堡子剝落非止一處,目擊心傷,於是捐金大修上堡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西王氏族人於原上堡門坡下擴建凝固堡下堡,數處宅院一線排開,周築堡牆,並建土派祠堂於內。有趣的是,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在李自成起義軍的節節勝利中,朱明皇室輔國中尉朱充炆從霍州逃亡靜升,藏匿於凝固堡,留下了一座建在子午方向的院落,至今尚存。凝固堡曆經明清兩代修建,上下合一,凝而固之,形成獨特的堡內堡布局。

崇寧堡

俗稱西堡子,位於靜升村西部最高處,與凝固堡建於同一山梁。其建築規模宏大,具備了完整意義上的古堡形製,建築意向被喻為“虎臥西闕”的院落布局,創建於清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城堡整體呈長方形,堡內共有院落32座,房屋960間,占地麵積35000平方米。其總體建築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牆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底蘊厚重,具有明代風格。據《創建崇寧堡碑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年),西王氏家族十五世監生王憲雲與十六世中憲大夫王文煥為族人安身計,倡議在村西禦侮防患之勝地建堡,族人眾皆響應,鑒於事大工弘,族人公推王憲雲、王文煥總理其事,王體直、王文燦、王心信、王望雲、王淩雲、王亦天為督工總糾首,由於族人同心協力,共襄此事,終於如願以償。共耗銀5萬兩。

崇寧堡建築群具有有效的防禦功能,堡牆高大堅實,底寬10米,上寬4.1米,高16—18米不等,內外全用青磚漿砌,中間用膠質土夯實。主堡門開在南堡牆正中,占地麵積45.5平方米,坐北朝南,堡門共分二層,一層中設磚券門洞,有匾曰“崇寧”;上層建木構門樓,麵寬三間,進深三椽,角簷硬山頂,四檁前出廊式構架。堡門內兩側有大小不等的藏兵洞6孔,東堡門北段有藏兵洞15孔,共57米長。南堡門外和東堡門內各建有照壁1座。堡內皆為四合院布局,建築方正對稱,格局協調,南北主道北端堡牆中央建有真武閣。嘉慶十三年(1808年)族人對堡牆又進行了補修。2004年以來,先後由民營企業家張維勤、吳靖宇出巨資進行修複開發。

恒貞堡

俗稱紅門堡,位於靜升村道左溝與肥家溝之間的山梁上,由西王氏十五世王夢鵬、王夢簡支係創建於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年),曆時54年。恒貞堡是一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群,堡牆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39米,最高處達28米,總麵積25000平方米,堡內共有大小院落88幢,房屋776間。恒貞堡建築群的基本特點有五:一是闔族建堡,人多勢眾,團結一心,便於防範。建築布局為“王”字造型,既有天地人三橫一豎溝通引福致祥的含義,又有訓戒子孫世守祖業的教化之意。二是東西等高布局,四甲院落前低後高,逐甲上升,每甲之間高差5米,形成依山建堡、隨形就勢、波瀾起伏之態勢。三是其建築裝飾,粗獷中有縝細,古樸中蘊典雅,圖案簡練,寓意深邃,內容豐富,技藝高超,有儒有道,有文有武,有祥禽瑞獸,有曆史人物,地域裝飾風味濃厚,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建築群的各個角落。四是突破前庭後寢之常規,頂甲花園建在宅區前麵,成前園後室之格局。五是建築規製檔次有差別,建築分中憲大夫、奉直大夫、州司馬及諸生四等。尤其是五品以上官員的住宅進深均為二進或四進四合院,分東中西三路,前堂後室,功能齊全,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整座城堡三個出口處,分別開在東、南、西三個方位,南堡門為正門,設前後兩道大門,堡門樓上懸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桂月恒貞堡族人同立的牌匾“闔堡同宗”。堡門外設有八字型大照壁,正麵是石雕封侯掛印,路路暢通,兩邊石刻七絕兩首。照壁背麵是磚雕麒麟,配以法螺、書卷、珊瑚、方舟、如意、祥雲、靈芝,稱之為七珍麒麟圖,集儒、道、釋吉祥物於一體,構圖簡潔大方。在建築意象上被喻為“青龍升騰”。1998年靈石縣人民政府修複並對外開放;2006年5月25日以王家大院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