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古鎮為我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鎮的典型代表。靜升古鎮有山崖窯洞、坡地梯院、平地券窯。宅院門戶,樓閣重疊,院落街巷,布局嚴整,街巷規正,人聚繁盛。僅靜升村就有九溝、八堡、十八巷與一條五裏長街相交,又有文廟(左)、武廟(右),恪守“禮製”秩序,唐貞觀年間已繁榮一時,至明清時期儼然大集鎮。
靜升古鎮,集元、明、清及民國曆代建築之大成,堡牆、街巷、民居、廟宇、牌坊、祠堂、店鋪、橋梁及封建時代一切應有建築,渾然一體,古韻十足。
明清兩代,靜升村以村中文廟為界,劃東社、西社,分社而治。東社轄有楊樹溝、十字甕門溝、孫家溝、閻家溝;西社轄有道左溝、肥家溝、東溝、西溝、富足溝。全村溝道居民區共有九條溝。這九條溝向北延伸,漸次彙聚向北延伸至鳳凰台、鳴鳳塬、棲鳳塬、鳳鳴崗一線,溝道彎曲,山梁起伏。
楊村溝
位於靜升居民區最東處,因溝內多楊樹而名,為九溝中第一大溝,溝深多岔,最北端可達秦樹塬鳳鳴崗畔。民居多集中於溝前朝陽堡東崖下、極樂庵西崖前後。溝中有兵憲祠堂(中王氏)、田氏宗祠、曹氏宗祠,又有鎮波橋、養正書塾、魁星樓等。魁星樓之前的“丁”字甕門南臨大街、東通敬陽巷。溝中極樂庵前坡下有水井一口。
十字甕門溝
為靜升第二大溝,溝口有十字甕門,故名。東西街穿此而過,北入溝道,南達村外。甕門頂上佛閣供奉觀音菩薩,佛閣中懸塑二十四諸天,秀巧玲瓏,色彩絢麗。溝中設有兩巷,前為仁厚巷,中為孕秀巷,溝後居民散亂建宅。沿溝之古道,經朝陽堡之側,登寺坡“路極坦平”,與村北棲鳳塬相連。轉西山梁安鶉道可通鳴鳳塬。溝中古井三口,井亭、轆轤一應俱全。
孫家溝
原名鐵籠溝,位於靜升八蠟廟之西,溝口有孫氏祠堂,溝內地勢寬闊,溝後多岔。溝內有打穀場,井亭內有一古井,水尤清冽,溝後辟有果園。
閻家溝
位於文廟之東,溝道窄小,溝內曾有古槐一株,水井一口。東連三甲樓,西接老高家崖。
道左溝
原名王家溝,因在道左而得名。此溝道為北出靜升、通往介休的古道。溝前有孝義祠、懷遠堂,溝後有三元宮。溝左右山梁上分別建有視履堡和恒貞堡,溝中甕門設於眼光廟半山亭之側,甕門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42.8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為磚券式門洞,寬4米,高約10米。清乾隆間村人建排洪暗渠200餘米,以防雨後洪水衝毀道路,斷絕交通。至今泄洪通暢。溝內水井,原為鐵裹門院王銀哥私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出售,為合溝共用。
肥家溝
該溝北通瓦崗寨、鳳凰台,南臨大街,東、西分別與鍾靈巷、禎明巷為鄰。溝中前後有水井各一,溝前溝後各設有甕門,前後巷門一關,自然緊鎖祥瑞於其中,故亦名“鎖瑞”。
東溝
為九溝中最小之溝,隻有幾處院落,溝前有水井一口,稍前有坡路通往凝固堡西門。今已改作通往崇寧堡堡門大路。
西溝
該溝隔一小山梁與東溝為鄰,溝窄坡陡,擇居溝西。
富足溝
該溝溝道彎曲,民居隨溝勢轉折,窯洞依山層疊,東西山梁之畔灌木叢生,鬆柏常青,溝後斷崖壁立,封鎖嚴密。
靜升九溝封閉成巷的就有八溝,這些溝多依地勢而自然形成,諸溝均為南北走向,溝中建民居,省資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