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引子(1 / 1)

靜升鎮東屏綿山,西望汾水,位於靈石縣城東8公裏處。靜升自古以來即為人文薈萃、商賈雲集之地。境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文化遺存燦若繁星。省道東夏線(S221)、國道京昆高速公路(G5)和正在修建的大(同)西(安)高速鐵路分別從鎮中、鎮東穿境而過。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和因十八羅漢頭像失而複得、完美修複而蜚聲海內外的千古名刹資壽寺就在鎮域之內。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特有的自然景觀、獨特的區域優勢相得益彰;更兼古鎮人民熱愛家鄉、保護古鎮,得專家考證規劃、政府投資保護以開發開放。靜升於2003年10月9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且位居榜首;同年又被建設部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小城鎮”之一。2006年以來,先後榮獲“山西省環境優美鄉鎮”、“山西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山西省新農村致富技術培訓百強鄉鎮”、“山西省百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靜升從遠古走來,早年,當地人常在溝畔山崖刨取“龍骨”入藥,“龍骨”即古脊椎動物化石;2009年,椒仲村發現的象牙化石長達260厘米,直徑60厘米。大約在一萬年之前,這裏就有先民勞作、繁衍、生息,1974年旌介村西寧堡一帶發現的石斧、石缽、石鏟及繩紋陶鬲、陶鼎即為物證;旌介村1976年又發現了厚達三米的仰韶—龍山文化堆積。1984年始山西省文物局考古隊多次對旌介遺址進行多方位發掘考古,證明綿山腳下、靜升溝穀是商代晚期“鬲”部族的方國區域。

曆史的車輪駛入春秋,晉國內亂,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出亡19年的晉公子重耳複國,是為晉文公。文公大封功臣,曾“割股奉君”的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攜老母隱居綿上林中。文公聞之,親臨尋訪,為逼介氏母子出林,下令焚林,結果母子倆寧死不出,鑄成大錯。後悔莫及的晉文公雲“以誌吾過,且旌善人”,遂將“環綿上之田封之”,作為介之推的祭田。旌介、旌善、集廣、後悔溝等村名因此得之。

戰國初,韓、趙、魏三國分晉,靜升先歸趙,後屬魏之平周縣;秦始皇一統天下,設界休縣,漢襲秦製,靜升歸界休縣所轄;三國時,靜升屬魏;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介休縣改名平昌縣,靜升為之管轄;及至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割平昌縣西南地置靈石縣。從此靜升一直為靈石縣所轄,直至今日。

明代實行裏村製,全縣分為18裏,靜升裏與尹方裏所轄之村基本與今靜升鎮相同。

清代實行裏甲製,全縣改18裏為5大裏,明時的靜介裏、尹方裏入東作裏所轄。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廢裏甲設區,靈石設5個區。第二區駐靜升,轄今靜升鎮、馬和鄉等所屬編村。

抗日戰爭時期,靈東縣政府於1940年曾將靜升一帶劃為三區。抗戰結束,閻錫山政權改編村為治村,靜升又劃為第二區。1947年國民政府下令推行鄉保甲製度,設靜升鄉,基本與今靜升鎮所轄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靜升鎮為第三區所轄,1956年撤銷區級建製,設靜升鄉。1958年靈石縣並入介休縣,靜升鎮所屬歸靈石協作區東方紅人民公社所轄。1961年與介休分縣,靜升仍歸屬靈石縣,設靜升公社,所轄16個生產大隊。1983年10月改公社為鄉(鎮),靜升鎮設16個村民委員會,轄25個自然村,分別為靜升、旌介、集廣(含楊家坡)、尹方、蘇溪(含任家山)、南浦、南原(含前南原、後南原)、草橋(含曹家莊、藺家莊、韓家莊、閻家莊)、後溝、帥家山、柳樹原、斬斷墕、椒仲、史家山(含宋家山、耿家莊、小核桃窊)、核桃窊、土黃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