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介之推封神(1 / 3)

在靜升盆地東部的綿山腳下,有一座規模宏偉的古老廟宇——介廟。這是在兩千多年以前,古代晉國人為祭祀晉國方神“介神爺”而修建的廟祠。在介廟南麵約一公裏處,有一個倚山而建的美麗村莊叫“盡林頭”。從盡林頭村東的“三清溝”一路深入,攀援而上,就可以到達一處宛若仙境的大山。這大山人稱“三清山”。在“三清山”中,有一處神秘的古代遺跡叫“三清寨”。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被稱為“道家三清”的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靈寶天尊製定封神榜的工作就是在這清淨、幽深、風景秀麗的大山之中完成的。“三清山”、“三清寨”便因此而得名。另據傳說,在最初大規模的封神運動之後,每隔三至五百年,“三清”都要相約在此聚會一次,從之前幾百年間內修煉得道的仙家和凡間死去的優秀人物中選拔封神,以填補天庭官職的空缺。據傳說,三晉名賢介之推,就是在首次大規模封神運動過去將近四百年的時候,在這裏被“三清”封為“晉國方神”的。

那麼,介之推為什麼被封為晉國的方神呢?

春秋時期,在晉國的綿上地方,有一對年輕的夫婦。丈夫姓介,是一個勤勞質樸、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妻子知書達理,溫柔嫻淑,紡織井臼,無不親操,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夫妻倆有一子一女,兒子名之推,女兒名妬女。

這之推小時候,聰明乖巧,學業超群,非常懂事。是遐邇聞名的小孝子,為了表彰他的孝行,地方的官員還曾親自撰寫了“孝友可風”和“承顏堂”兩塊牌匾,懸掛在介家大門和之推母親所居正房的門額。

後來,介之推長成了一個英俊後生。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看老。步入青年的介之推,不僅不失幼時的孝友之風,而且愈發變得尊長愛幼,與人為善,慷慨仁慈,彬彬有禮。因此,被人譽為“綿上賢士”,聲名遠播。

這一年,素有“晉國賢士”之稱的晉國大夫趙衰,因替晉獻公網羅人才來到綿上地區。他多次聽人講到“綿上賢士”介之推。於是在地方官的陪同下,趙衰專程來到介府,他要見識一下這個年輕的賢士。在介家,趙衰與之推暢談良久,他深感之推聰敏睿智、胸藏韜略,而且兩人意氣相投,誌同道合。於是便邀請介之推隨他前往國都絳城,為國效力。介之推非常感激趙衰對他的愛憐和賞識,他對趙衰說:“古人雲:士為知己者死。能得到大人的賞識,我介之推三生有幸。本應鞍前馬後,追隨大人左右,為國效力,但目下小人高堂尚有老母,之推若隨大人前往絳城,就不能在母親膝前盡孝。權衡再三,小人著實不忍棄母遠遊,還望大人體諒。”介母見兒子為了照顧自己而舍棄前程,遂力勸兒子,她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家國之間,男兒當首選為國盡忠。兒今日若因為我的緣故而放棄報效國家,實在是母親所不願看到的。如果兒執意要留在家中,即是陷我於不義,母親寧願死在你的麵前。”

母命難違。之推見母親態度堅決,不敢執意違拗,加之趙衰又力請同行,這才安頓好家中諸事,多方委托親友關照好母親與妹妹,依依不舍地含淚拜別了母親,隨趙衰來到了國都絳城。

不幸的是,就在介之推隨趙衰到達絳城不久,晉國就發生了“驪姬之亂”。看到獻公失德,寵驪姬,殺太子,大夫趙衰料想晉國早晚必定大亂,於是與介之推商量說:“獻公的幾個公子,唯有重耳最賢,如今,獻公失德,夷吾又心胸狹隘,與我等誌不同道不合,你我就去追隨賢公子重耳,輔佐他成就大業吧!”介之推對重耳寬仁下士的品格也早有耳聞,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當即就與胥臣、魏犨、狐射、顛頡、車軫等人秘密離開絳都,投奔重耳駐守的蒲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