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介之推封神(2 / 3)

不料,趙衰、介之推等人到達蒲城後,重耳已事先得到密報,得知獻公派人抓他,便急急忙忙逃亡到翟國去了。趙衰、介之推等人於是緊急趕往翟國,見到重耳後,大家表明了願與他一同出亡,為他執鞭負橐、奔走效勞的心跡。正是“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臣”。患難中的重耳見這許多賢士前來幫助他,內心十分感動,他動情地說:“各位賢士能在我落魄的時節,與我同心協力,共度難關,就像我的至親骨肉一樣,我重耳至死不敢忘記各位的大恩大德。”

從此,介之推將一腔愛國之情,傾注在賢主重耳身上,他對重耳忠心耿耿,即使在漫長的逃亡路上曆盡苦難,備受艱辛,他也百折不撓,癡心不改。一直鞍前馬後,跟隨重耳先後逃亡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地,經曆了長達十九年的流浪生涯。

這一天,重耳一行來到衛國地界。當時,天已過午,一行人已經兩三天粒米未進了,饑腸轆轆的重耳讓關吏通報衛文公,請求到城中用餐歇息,不料遭到衛文公的拒絕,無奈大家又向前走了十多裏,餓得實在走不動了,大夥便采摘野菜煮食。對於又苦又澀的野菜,吃慣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重耳,無論如何咽不下去。眼看著饑餓難當,有氣無力的公子,介之推憂心忡忡,為了使公子吃飽肚子,有力氣繼續逃亡,他默默地從自己的大腿上削下一塊肉,煮熟後捧到重耳麵前。介之推割股奉君之舉,使重耳感動萬分。而介之推卻平靜地說:“臣聞‘孝子當殺身以事其親,忠臣當殺身以事其君’。今之推割股奉君,乃臣之本分也,公子大可不必如此掛懷。”

周襄王十六年春,在流亡十九年後,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終於要回晉國即位了。而此時的介之推,則想著這近二十年來,為了盡忠,自己追隨重耳浪跡天涯,未曾在母親膝下盡過一天孝。如今,賢主即將歸國,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且老母已進入垂暮之年,為了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他決定功成身退,拋卻高官厚祿,回家全心全意侍奉老母。於是,歸國以後,介之推悄然離開了將要即位的重耳,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

再說重耳回國後,如願當上了晉國的國君,稱晉文公。即位伊始,晉文公就大行賞賜昔日的有功之臣。那些隨從他出亡的諸多賢士,都得到了晉文公高官厚祿的封賞。可是由於受賞之臣眾多,且多數為主動邀功,故直至賞賜完畢,在危難之時為之割股的介之推,因功成身退,自己“不言祿”,而被晉文公遺忘。後來,晉文公在別人的提醒下,終於想起了這位對自己忠心耿耿,並有救命之恩的功臣。他為自己的粗心而深深懊悔,於是,親自來到介之推的家鄉,欲向其表達歉意,並授予其高官厚祿。然而,立誌在母親膝前盡孝的介之推,聽到文公來訪的消息,當即就攜母到綿山廣袤濃密的山林之中隱藏起來。文公苦尋數日,始終未獲其蹤跡。為了迫使介之推走出山林,接受封賞,性急的晉文公做了一件讓他抱憾終身的事——放火焚林。

晉文公心想,這介之推是有名的孝子,如果我放火焚林,為了母親不被燒死,介之推一定會攜母出山。於是,他讓軍士從山林的三麵點火,留出一麵讓介之推與母親逃生。而他就在未點火的那一麵靜候介之推與其母出來。

然而,令晉文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大火豈能由他控製?一旦點燃,便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迅速蔓延,燒了個一塌糊塗。他留下讓介之推母子逃身的那一麵樹林,眨眼間就與別處連成了一片火海。別說是介之推背著母親,就是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也別想從這燎原大火中跑出來。望著這漫天大火,晉文公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