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附錄(3 / 3)

洪熙元年(1425年)

仁宗眷念舊勞,下旨贈張執中應天府尹。

正統三年(1438年)

靜升村西王演任靈石瑞石所大使。

正統十四年(1449年)

瑞石所大使王演奉命籌措軍需,征集夫役,運抵京師。

正統年間(1436—1449年)

知縣李秀設社倉於蘇期村。

景泰三年(1452年)

本鄉富翁王賢、王演父子出資重修靜升後土廟,村東王傑為修複木匠。

成化二年(1466年)

涼州刺史何資從河南淅川縣大石橋遷集廣村居住,同時遷入者還有其同鄉張氏家族。

成化三年(1467年)

資壽寺住持空庵厚提調門人圓瑛、圓果重建本寺。靜升村東王得才、王得威等為大木作頭,尹方村曹耐、曹代等丹青彩飾。

成化五年(1469年)

土黃坡吳瑉得中進士,後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禦史。

成化八年(1472年)

馬和盡林頭三清岩靈寶道德殿堂失火毀壞無存。

成化十九年(1483年)

夏秋兩季不雨,“禾盡槁死,民多逃亡,餓殍者甚眾”。

成化二十年(1484年)

住持張普明與妻趙妙喜重修完備三清岩。

正德五年(1510年)

靜升村西王倫繼父兄之誌率七子再修後土廟。村東王得才兄弟、集廣鐵匠何百占、介休塑匠李文讓、尹方丹青曹繼瑉等施工以助。

正德六年(1511年)

楊虎義軍由南而來,破霍州,攻靈石,自此靜升一帶多築堡寨以自衛。

正德十二年(1517年)

靜升村王玉、張堅、王珙等重修村西觀音殿。

正德十六年(1521年)

曆時54年、三世相繼重修資壽寺大功告成。大雄雷音寶殿、彌陀殿、藥師殿、釋迦殿、地藏殿、三大士殿、二郎殿、天王殿、鍾樓、鼓樓、土地殿、山門及廚院、倉房、住持院等附屬設施一應俱全。

嘉靖十五年(1536年)

蝗災,“殘食稼禾殆盡”。

嘉靖十七年(1538年)

介廟增建兩廊、二門、過廳、大門、碑房及門外官廳,共30餘間。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七月初一日全食,暗黑如夜,仰見星辰。初二日,蒙古俺答部37騎自沁源迷路,過馬和、入靜升,殺人放火,搶掠而過。蘇期村翟公佑、翟公忠兄弟相互掩護過河被殺,後奉旨建鶺鴿真誼坊於翟宅門前。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奉旨為生員王新命之妻翟氏建“節著天朝”坊於文廟西。

崇禎六年(1633年)

“賊則屢至,屋室燒毀,田園荒蕪”。旌介村張元科、張希令等築永盛堡以自衛。

崇禎七年(1634年)

冬十月二十五日張獻忠等義軍數萬突至,百姓逃之溝壑。

崇禎八年(1635年)

春三月、秋七月義軍屢至,集廣村何天民、張國本等建堡於村東北嶺上。

明季(1368—1644年)

帥家山烽火台重修。靜升村張氏宗祠、西王氏宗祠、東王氏宗祠創建。靜升村朝陽堡、凝固堡、恒泰堡、鍾靈巷、拱秀巷及尹方村尹障堡,蘇溪村大堡子、小堡子,還有馬和、楊家塬等村堡寨建起。

順治元年(1644年)

二月,大順軍沿汾河北上,封地霍州的明皇室裔孫輔國中尉朱允逃匿靜升凝固堡,冒姓王。靜升村人霸州兵備道王之禎與弟武舉王之棟與大順軍作戰死,其子王棟聞訊跳樓自盡。尹方致仕官員宋之雋拒絕出任大順官職被殺,其妻喬氏撞階死。十一月清軍取得山西全境。

順治三年(1646年)

傅山題詩《介林》於潔惠侯祠承顏堂西壁。

順治四年(1647年)

傅山題匾“山林埜趣”於資壽寺天王殿門,落款則為大明崇禎年。

順治五年(1648年)

綿山侯九讀和尚率徒王國士、張國容舉旗反清,攻城掠地,兵鋒直指平陽。

順治六年(1649年)

綿山義軍中反間計徹底失敗。同年集廣村堡增門樓,加迭台。

順治十年(1653年)

靜升朝陽堡加固堡門,增厚堡牆。

順治十五年(1658年)

傅山題“承顏堂”額於介廟後殿。集廣村楊起麟置義田三份,一份歸家族,一份歸母族,一份歸村中以完賦稅徭役。

順治十七年(1660年)

集廣何養清捐水地八畝為族中義田。後溝村建關帝廟。

順治十八年(1661年)

柳樹原李生色得中武進士,後任江南守備。

康熙元年(1662年)

靜升文廟增建魁星樓,又建鋪廈十二間安裕客商,“地鋪錢永為修廟之資”。

康熙三年(1664年)

靜升村西王氏、藺氏聯宅成巷,分別名“擁翠巷”、“禎明巷”。

康熙四年(1665年)

靜升肥家溝封閉成巷,名“鎖瑞巷”。

康熙八年(1669年)

王興旺等捐資重修靜升村關帝廟、後土廟。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王謙受、王謙和兄弟捐馬24匹於平陽府衙,隨之為平叛三藩籌措軍需。

康熙十四年(1675年)

靜升拱秀巷重修增建。王鬥星重修文廟,改街路於午壁之南。

康熙十五年(1676年)

資壽寺金妝佛像,重繪兩廊,前後殿宇、山門、樓閣彩飾一新。靜升重修道左溝前眼光廟與敬陽巷西鎖瑞橋。

康熙二十年(1681年)

“孀居好義”的王一奎妻李氏重修靜升村東極樂庵。同年,傅山綿山玄天觀修道,收後溝村人孟太真為徒,授以子午太極拳。後孟太真增減程式成綿山太極拳。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靜升村西王攸寧修纂《王氏族譜》,請集廣村進士張尊美撰序。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王謙和建靜升小水河王公橋,知縣郎國禎贈匾“環橋偉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靜升王鳳美複設三官廟樂樓,王世烈重修土地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旌介村高家圪塔新建仁和堡,並設出水渠和出行道於朝陽庵東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王寅德修築靜升渠道以利農田灌溉,又遵母命大修凝固堡。

康熙五十年(1711年)

靜升村東王誠德修纂《王氏族譜》。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靜升村西富足溝封閉成裏仁巷,村東鎖瑞橋改設魁星樓,旁設養正書塾。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靜升村西王氏重修宗祠,增設東西廊房、廂房等。

康熙六十年(1721年)

靈石縣城學宮洪水淹沒,靜升王麟趾獨資重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正月,王謙受以京畿富紳身份參加乾清宮舉行的千叟宴,捧回禦賜龍頭拐杖,供入宗祠。

康熙年間(1662—1722年)

建曹氏宗祠於靜升村東楊樹溝口。

雍正元年(1723年)

王憲雲、王文煥等創建崇寧堡於靜升凝固堡後山梁。

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

靜升鍾靈巷內鶴鳴軒拔貢生王綏猷設賬講學。

雍正四年(1726年)

奉旨為王輔廷妻馬氏和王顯祚繼妻劉氏建“節孝遺芳”坊與“純孝苦節”坊於村西王氏宗祠前跨街而設。王麟趾捐村東南地20畝建蓄水池,並栽植楊柳於池堤,其子王奮誌重修靈石縣城文廟。

雍正八年(1730年)

靈石知縣梁應宸親詣靜升蓄水池,麵諭:“嗣後城中借用吃水,不得決此池水,此渠永享水利。”

雍正十三年(1735年)

建集廣何氏宗祠於村西。

乾隆元年(1736年)

孫氏建宗祠於靜升孫家溝。靜升與尹方交界的五道廟路側建茶房,以利來往行人。

乾隆四年(1739年)

王夢簡、王夢鵬等始建恒貞堡於靜升鍾靈巷後山梁,懸匾“合堡同宗”。王奮誌為靜升蓄水池捐地三畝為“納糧之資”,後為擴池所占,又建橋一孔以便行人。

乾隆五年(1740年)

奉旨為陝西鹹陽縣典史王鳳美建“忠義坊”於靜升村八蠟廟東街北,並崇祀忠孝祠。

乾隆六年(1741年)

奉旨為王之國妻何氏建節孝坊於靜升村擁翠巷前街南。

乾隆九年(1744年)

靜升王如璣援例選授內務府光祿寺掌醢署正。

乾隆十年(1745年)

閻氏創建宗祠於靜升村東。南浦村金妝觀音廟神像。

乾隆十一年(1746年)

王如璣升任刑部陝西司郎中。

乾隆十三年(1748年)

靜升村西王氏家族擴建凝固下堡,形成堡內套堡的獨特格局,並設其家族土派祠堂於內。核桃窊村重修白衣菩薩廟。尹方村房九鵬等十戶創建宅院於村西方升坡。

乾隆十四年(1749年)

靜升村西王氏創建拱極堡於村南。集廣村東張氏創建宗祠於村東。

乾隆十六年(1751年)

王如璣返鄉養病,捐銀400兩於靜升村義學。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尹方村方升坡建土地祠,又建祁家堡於坡下焦仲溝東側,堡門書額“環山帶水”。

乾隆十八年(1753年)

王廷璋首倡創建和義堡於靜升村東南,占地七十二畝。

乾隆十九年(1754年)

王夢鵬捐資修靜升到馬和的傍村之道,設啟蒙義學於拱秀巷西,同時修撰《王氏族譜》。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王夢鵬臨終捐銀300兩於村中以備賑災。靜升村東王氏家族重修宗祠南亭、西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山西大旱,顆粒無收。王如璣命長子肯為首捐銀4000兩,王世泰捐銀1000兩,王中輝捐銀300兩,於是遠購穀物。計口給糧,靜升得度難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王如玉南行任貴州貴西道,境內大治,其所著《嵐溪詩鈔》行世。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王如璣繼妻郝氏病故,新科狀元、陝西韓城王傑以宗侄身份撰書附葬墓誌銘。同年,旌介村重修朝陽庵南殿;靜升村建鎮波橋於楊樹溝口。

乾隆三十年(1765年)

奉旨為王衍璽繼妻建“清標彤管”坊於靜升村中。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耿氏創建宗祠於蘇溪村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靜升王舟來得中武進士,任守備之職。同年,王如玉得駙馬忠勇公福隆安奏薦發四川軍前平叛,負責分理糧務,臨行高宗內廷召見,賜以柑橘。同年,大學士梁詩正與狀元秦大士為王如璣暨誥贈恭人陳氏合葬墓誌銘篆蓋、書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靜升村重修道左溝眼光菩薩廟,下修暗渠水道以泄洪。同年,旌介、集廣、靜升三村公立水利條規,渠長統籌,以免衝突。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奉旨為曹永祚妻王氏建冰清玉潔坊於靜升曹氏宗祠前街南。同年,四川小金川降人複叛,襲主帥溫福大營,溫福死。王如玉亦戰死。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奉旨贈王如玉太仆寺卿(三品),入祀昭忠祠,立恤典坊於靜升鳴鳳塬王氏祖塋,蔭一子榮棨以知縣用。

乾隆四十年(1775年)

靜升後土廟重修馬棚及東西茶房舍宇、五嶽殿舍宇並塑神像。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八月初三“忽降嚴霜,秋禾盡殺”,靜升王中堂、王中輝各捐銀千兩購糧賑災。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王中極設男女義塚於靜升村社神壇西郊外。靜升後土廟重立旗杆、石獅。尹方村重修土地廟東馬房。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尹方村西尹障堡堡門增建白衣閣。靜升村補修後土廟,並擴修廟西道路。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集廣村東掘井、建立井樓,工竣。靜升王中行捐資重修靈石縣城文昌閣。靜升村擁翠巷重修巷門照壁及井樓。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奉旨為王夢鵬建孝義坊於拱秀巷西,內閣學士翁方綱題書“孝義”坊額。兩年後建坊工竣。

乾隆五十年(1785年)

蘇溪村耿逢時赴京參加千叟宴。同年,高宗“聖駕臨雍”,親賜靜升王中極銀牌一麵,黃馬褂一件。又尹方村建井樓於村中。靜升村朝陽堡加修堡牆,堡門外鋪石坡路。閻廷棟等修通聯介休的靜升十字甕門溝的寺坡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奉旨為王夢麟繼妻楊氏建“青史流微”節孝坊於靜升文廟路東。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王中行捐資重修靈石縣城學宮及魁星閣。同年奉旨為王中衡妻張氏建“垂冊留青”坊於文廟東,跨街而設,其坊聯為大學士韓城王傑題書。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王中極繼父誌修續的20卷存厚堂藏版《王氏族譜》刊印成冊。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54名受業門人為恩進士王福齊樹教澤碑於靜升鍾靈巷門東。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王中極請匠人重刻傅山題介廟承顏堂額,知縣虞奕綬為之撰書《刻傅征君承顏堂額書記》。同年順天府督糧通判王如琨擴建改建鍾靈巷懷永圖院,又王惠來兄弟改建該巷東、西兩院。王中立修集廣村外道、外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程體常得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儀製司郎中。王榮升任甘肅甘州府知府。

乾隆六十年(1795年)

耿逢時等重修資壽寺,並新建寺南財神樓。

乾隆年間(1736—1795年)

王中極捐修後悔溝澗水橋及百餘裏山路,路側設客棧以便過往行人客商,直通上黨。

嘉慶元年(1796年)

王中極與親家翁介休茹綸常奉旨進京赴千叟宴。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創建於靜升村中高家崖的“視履堡”開工。同年創建孝義祠於孝義坊後。知直隸霍州知州蔣榮昌為拱秀巷宜安院題書門額“光裕”。

嘉慶二年(1797年)

王榮棨奉命赴四川設卡防堵圍剿白蓮教。奉旨為王宗禹妻宋氏建“柏舟明誌”坊於靜升村八蠟廟西,跨街而設。

嘉慶四年(1799年)

馬和、靜升等十八村公議重建介廟子孫殿、牛王殿工竣。

嘉慶五年(1800年)

蘇溪、尹方共創兩村跨溪通聯的安濟橋,是為靈石八景中的“蘇溪夜月”。同年,馬和張嵩村補修龍天廟。

嘉慶六年(1801年)

李氏創建宗祠於靜升李家巷西。

嘉慶七年(1802年)

奉旨為王學海妻田氏建“守義完貞”坊於靜升鎖瑞巷前街南。王榮棨獲理甘涼道隨營督辦各種軍火糧餉,欽奉諭旨,賞戴花翎。蘇溪翟鳳翱得中進士,後任四川建昌兵備道。

嘉慶八年(1803年)

靜升村張戶與王賡仁因南隴頭地發生爭執,知縣邊龍驥丈量後,將多出的九畝並地中59株柳樹充公,永為西社資產。奉旨為候補道王喜妻冀氏建“德配女宗”坊於王氏宗祠東。

嘉慶九年(1804年)

奉旨賞王榮棨世襲恩騎尉,為其父王如玉建太仆坊於靜升村西王氏宗祠前街南,並增建戲台、馬棚,築牆而圍之。尹方村東陶溝出水之區修橋築道。

嘉慶十一年(1806年)

靜升村人刑部山東司郎中王汝聰捐銀4800兩賑災。

嘉慶十三年(1808年)

順天府督糧通判王如琨先後掌管北京鄉試、會試科考供給事務。

嘉慶十四年(1809年)

尹方補修村東慈惠庵鍾樓、影壁。同年,馬和盡林頭三清神廟重修。霍州知州葉峻嵋赴靜升王宅拜訪王中極,並為其祖塋題聯。

嘉慶十五年(1810年)

靜升蓄水池以伐堤上樹為資,掘源培堤,補栽楊柳,餘銀生息,以資後用。西王氏火土兩派刻碑立《敦本堂規條》。

嘉慶十六年(1811年)

寧夏道王榮棨奉旨進京,仁宗內廷召見。集廣村補修文昌魁星樓。

嘉慶十八年(1813年)

蘇溪村重修文昌閣,增建窯四孔,並以石包牆根。奉旨為王如琨建好善樂施坊與鍾靈巷前街北,後擴建成其支係宗祠。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蘇溪耿氏重修宗祠。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靜升村三官廟增建老君殿於廟西別一天窯背。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尹方村補修地藏王菩薩正殿,金妝聖像。

道光二年(1822年)

靜升村擴建眼光廟,神位前移。後所空窯院遂為裏人讀書之所。

道光三年(1823年)

靜升村中王氏建兵憲祠堂於楊樹溝。

道光五年(1825年)

靜升村西關帝廟補修彩飾一新。村東養正書塾增建窯三孔,設門於南。

道光十年(1830年)

旌介村創建敬聖祠以祀孔子。

道光十一年(1831年)

靜升重修三官廟。核桃窊重修菩薩土地廟,遷龍王廟於村西紅花溝。

道光十二年(1832年)

靜升村西義學《端本書屋議定條規》並刻於碑。

道光十四年(1834年)

靜升文廟魁星樓重立燈杆。王椿源重新刊印祖父王如玉所著《嵐溪詩鈔》成冊,今存山西省圖書館。

道光十五年(1835年)

王會極得中進士,授寧武府教授。靜升閻家溝重修水井。

道光十八年(1838年)

重修靜升小水河王公橋。

道光十九年(1839年)

張嵩、大柏溝、小柏溝公立三村使渠用水規條。

道光二十年(1840年)

靜升村東王氏王際昌再修《王氏族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資壽寺伐寺內古柏兩株得銀1400兩,用1014兩重修寺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靜升村補修三官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集廣村補修望嶺堡。靜升村重修八蠟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耿偉圖題“蘇溪夜月”匾嵌於安濟橋碑亭。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旌介村重修朝陽庵暖閣。靜升村重修八蠟廟,又修三官廟。

道光年間(1821—1850年)

祁霖興遇暴雨洪水救人後,建茶房於靜升至馬和路側。又於經商途中拾得銀三百兩,靜坐以待失者,如數交還。

鹹豐三年(1853年)

兩淮鹽運使經曆靜升王鴻漸堅守楊州,城破,為太平軍所殺,奉旨蔭一子雲騎尉。核桃窊村植樹開渠以護祠廟。

鹹豐四年(1854年)

靜升王奎聚據守山東陽穀縣,城破被太平軍所殺,奉旨蔭一子雲騎尉。

鹹豐七年(1857年)

張嵩村補修龍天廟與棲隱寺。核桃窊餘承恩率200名兵丁迎戰河北钜鹿義軍,大勝。

鹹豐九年(1859年)

重建靜升敬陽巷西魁星樓。

鹹豐十年(1860年)

重修介廟山門、官廳、影壁。敬陽巷補葺巷門。

鹹豐十一年(1961年)

靜升因“商多失業,民乏力以資生”,開倉賑饑,十日一領,共賑9次,給米賑饑913戶,2850口,用銀900餘兩。張嵩棲隱寺田畝“朦朧無稽”,裏人公議重整地畝並分別立碑於張嵩、靜升、集廣、馬和、旌介以告後人。

鹹豐年間(1851—1861年)

辦起團練鄉勇以禦匪盜。

同治元年(1862年)

天旱,水不能入渠,靜升重修蓄水池,置集廣村楊姓地二畝挖泉,事畢立水牌、定水簿,糾首輪班經理。南浦村義倉公議更換糾首經理出放,又重修關帝廟、魁星樓、天齊廟。

同治二年(1863年)

核桃窊“興土木,圖丹青”補修菩薩土地廟。河北雞澤縣立碑盛讚觀察餘承恩“策馬應敵,指揮膽壯。”

同治三年(1864年)

餘承恩“奔喪旋裏”,創修核桃窊興隆坡道路於村南。靜升李氏家族補葺宗祠。

同治五年(1866年)

草橋村與東梧桐村因牌下錢事告到縣衙,知縣蕭批判以舊規行事。靜升敬陽巷重修巷門工竣。靜升裏仁巷重修水道並補築圍牆。同年七月初六靜升西王氏王飲和捐馬十匹於神機營,賞五品頂戴及功牌。

同治六年(1867年)

欽差大臣左宗棠進軍陝甘,靜升西王氏王鴻儒、王鴻翔、王家驥等被“委辦甘肅後路糧台”、“采用一切軍裝軍糧”、“籌運軍需”等工作。

同治七年(1868年)

靜升社倉義倉平糶賑饑,同時拔團練鄉勇米三石三鬥五升。靜升村東社拔銀五十兩重修鎮波橋。

同治九年(1870年)

蘇溪村壬戌(1862年)科舉人耿文光藏書8萬冊,建“萬卷精華樓”,著《仁靜堂書目》計8冊。

同治十年(1871年)

耿文光著《目錄學》20卷書成。

同治十二年(1873年)

旌介村魁星樓動工重修。

光緒二年(1876年)

尹方村裏仁巷重修前後巷門。介廟十八村香糾共建其廟鍾鼓二樓工竣。靜升西王氏王舒萼得中進士,任直隸文安縣知縣。

光緒三年(1877年)

山西大旱,靈石尤甚,“秋無寸草”“麥未下種”,“父食其子,夫食其妻,慘矣哉!”靜升村人多以地買於村賑濟堂或王氏孝義祠以救饑。靜升裏仁巷以工代賑創建戲樓於第三道巷門之前。靜升啟蒙義學立《追刻動工花費並虧本碑記》於學中。為防族資、村資流失,孝義祠立碑《孝義家祠祭田碑》。賑濟堂立碣《賑濟堂地畝碣》。

光緒四年(1878年)

繼續大旱,“夏成赤地”“死亡相繼”。官府救濟“杯水車薪”,集廣何氏家族以宗祠之資救急族人大口二百,小口七十七,時兩個月。靜升村立《文昌閣地廟碣》。

光緒五年(1879年)

鼠患。靜升村賑濟堂救災後除出淨存錢1142902文,“歸入大賬”。

光緒六年(1880年)

狼災。靜升村各會協撥文廟銀一千兩,“以給丁祭聖誕之費”。

光緒十三年(1887年)

耿文光著《萬卷精華樓藏書叢記》146卷書成。同年,核桃窊村餘鴻恩等重修土地廟。靜升村蓄水池疏泉導流,築堤培樹。集廣村何氏重修宗祠,再樹祠前旗杆。

光緒十四年(1888年)

耿文光《紫玉函書目》成冊。

光緒十五年(1889年)

尹方裏社義倉糧銀“久債難嚐,捕追罔效”,裏中二十五村公議“除舊布新”,“化公倉為烏有”,爭論解除,言歸於好。餘銀十兩歸入資壽寺舊有柏樹項中。耿文光《蘇溪漁隱讀書譜》成冊。耿文光參加“大挑”之試,被選二等,任職平遙縣訓導。

光緒十六年(1890年)

尹方村重修三塔功成。

光緒十七年(1891年)

三月二十七日,王汝聰、王汝成唯一曾孫王嘉言以銀964兩之價將視履堡出售於村人田榮祥,賣契寫於文廟。夏,重建文廟魁星樓。

光緒二十年(1894年)

靜升村鄭炳得中進士,任湖南安仁縣知縣。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王舒萼調充戶部主事福建司行走,參與維新,變法失敗涉嫌免職。後應聘平遙超山書院山長。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介廟伐木動工,建行官,修山門。靜升村李氏家族創建照壁於宗祠大門前街南。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大旱。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正月初八靈石知縣朱善元介廟禱雨有應,“同雲合雨,雪平地尺”。正月二十日朱知縣因麵行生意蕭索,令王飲和傳諭靜升村各麵行知悉:靜升以及各村所納大麥麩一律豁免,所有應納號麩照常交納,不得有違。王銀哥同母張氏將自己院內水井、井房出售於靜升村道左溝十戶人家公有。

光緒三十年(1904年)

靈石知縣汪敦元懸掛匾額介廟,謝介神施雨以靈,讚前知縣朱善元禱雨以誠。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核桃窊村重修興隆坡路,並修龍王、白衣、土地祠。

宣統二年(1910年)

集廣何氏家族因族中祭田書冊“故紙摧殘”,“模糊罔識”,為防“失落”,刻《祭田碑記》於宗祠。藏書家目錄學家平遙縣訓導耿文光壽終平遙教館任所。

宣統三年(1911年)

集廣村何氏因族中公積銀存入的靜升村晉源恒賃鋪“生意蕭疏,勢將歇業”,於是以桌椅屏風等物頂債了結,為防相類事再次發生,族中新立條規刻碑立於宗祠。11月中旬山西軍政府南路軍行經靈石,靜升青年王建臣從軍南下臨汾,後升任陸軍步兵營營長。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旌介村人石廷楨組織東鄉保衛團,依托各村古堡防禦匪盜與散兵過境擄掠。

民國十四年(1925年),靈石縣長彭承祖(字子益,雲南人,民國間著名醫學家)在靜升村三官廟成立綿山醫院,主辦醫學改進研究會,培養出鄭述康等十餘名傑出醫家。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靜升村侯楨祥(後為民國少將)個人出資為主,以募捐為輔,在靜升村西關帝廟創辦了“育英小學”,並親任校長,學校男女兼收,開創了靈石縣教育史上男女同校的先河,抗日爆發後停辦。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日軍進占靈石,設據點於靜升村和義堡。三月二十八日,日軍在蘇溪、尹方兩村殺死老少二十五人,燒毀廟宇、祠堂、民居246間(處),資壽寺關帝殿被焚,3名和尚被殺。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抗日武將奇襲靜升和義堡日軍據點,日軍隨之撤出靜升。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晉冀魯豫野戰軍8縱隊24旅坑道作業,炸毀恒貞堡(紅門堡)堡門,全殲閻錫山守軍一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