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三十七年歲在壬辰仲秋之吉
恩科舉人古儀劉敬業熏沐拜撰
貢生王中極熏沐敬書
旌介集廣靜升三村公立水利碑記
蓋聞十夫有溝,□黎共沾均溥之澤;百夫有洫,兆姓同沐利濟之恩。古聖王盡心水利,其大有造於生民者,豈淺哉!我旌介村西源泉混混,灌溉旌介、集廣、靜升三村千百畝田苗,被其水利濟,歌興興而詠翼翼由來久矣。古規因地之多寡,定用水之日期,至公至當。初無偏頗不均之,旌介村用水分定三日兩夜,集廣村用水分定十四日十五夜,靜升村分定一日一夜,十八日一輪,周而複始。但有渠道,必有渠長,而每年充應渠長□□以使水之日期為公派。今三村地戶公同議定:旌介村充當三年,集廣充當十四年,靜升充當一年,十八年一輪,周而複始。倘遇天旱,城中借用吃水,在那村決斷用水仍在那村送帖,如在旌介村決斷,許旌介村送帖到集廣村龍天廟;在集廣村決斷,許集廣村送帖到旌介村西神廟,彼此相知,勿使日期紊亂,接補之法寧使有餘,勿令不足,三村皆然,永為定著。如有逞強欺弱、恃眾淩寡而為不公不法之事者,合渠人等公議責罰。倘不遵服,稟官究治。此係公議勒石,庶無事無竟,三村親睦成風,可享水利於永久矣。又有西河上水渠稍,原係廟中公地,每年渠上人等出租銀一錢二分,後因關帝廟重修獻殿,將渠樹木皆為使用,是年因議渠長興老生員王□等較議,將此租銀自此亦永革去,恐後無憑,並勒石為證。
時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吉日立
原任廣西太平府崇善縣縣丞閻生琰頓首拜撰
本邑童生張世昌頓首拜書
重修孫氏祠堂碑記
蓋聞水則有泉,源遠者流長;木則有本,根深者葉茂;人則有祖,德盛者世昌。我孫氏之先出於太原,至明季遷於靈邑之靜升村,曆十有餘世。雖無偉績豐功,彪炳山右,而要皆行本忠厚,貽厥孫謀。自是以來,雲礽日眾,瓜瓞漸昌。溯其所由,一皆本於先德,固不啻水之源遠流長而出於泉,木之根深葉茂而依於本也。乾隆初年,族人建廟立祠,爰修正殿三間,耳房二所,以妥先人之靈爽者於斯,所以廣後人之孝思者亦於斯。二十餘年而回祿為災,棟宇毀壞,族人鹹心惻焉。以為有廢無興,將前此建立之美意湮沒不存,尚何以繼繼承承,俾相引於勿替也。辛卯春,乃聚族人而合謀之,竊喜眾有同心,無不樂赴。於是重加構造,厥製如初,外有廊房四間,則後之所增設焉。雖規模狹小,□鄙無華,而報本追遠之誠,庶得聊有所緣,以自盡自忠焉,洞洞敬焉。屬所為春露秋霜,以致其淒愴怵之誌,而相與共敦乎木本水源之思者,則又存乎人之昭假告虔,自為凜凜焉爾。
十六世孫廩膳生員纘緒頓首撰敏□沐手書
時大清乾隆四十二年歲次丁酉秋七月望日
己亥歲賑饑碑記
我國家定鼎以來,休養黎庶百有餘年,家給人足,物阜民康,合四方而享升平之樂矣。即間有災祲,民嗟鮮食,則又有常乎義社諸倉在焉。為民牧者疏其事上聞,斷未有不興發補,令小民均沾覆載之恩也。何須於閭閻之少有蓄積,自出己資,以民濟民哉!顧撫字有常經,補救有定法,而饑饉驟至,迫不急待,其如此老身份證妻孥,哀鳴嗷嗷者,何始信?鄉有善士輸賑濟之,為善良非淺也。戊戌年八月二日忽降嚴霜,秋禾盡殺,赤地千裏焉。而靜升村居民不止千室,乏食者十之七八。本村紳士候選州同王中堂□然心動,慨輸白金千兩。繼起者亦有人,而悉心籌劃經理就緒,則有監生閻紀璽、王蔭諸公焉。自己亥春止,以□□荒歲價平糶,鄰村之被澤無算,本鄉之食德甚多,豈非仁聖天子嘉惠元元,救災撫患之深仁也哉。因不待出身加民而有其樂,河內□□青州之績,即此□念時難稱口活命也,衹詠樂衹□孔邇矣。抑愚於被澤諸同鄉有□□焉。眾素能勤力農桑,□支奢侈,務使三餘一,九餘三,□□時用,裏則豐固,有父之室家之歡,惟亦免啼饑號寒之苦,亦如三代而上,有荒歲無荒民也,不將共樂升平無既乎哉。是為記。
大清乾隆四十五年歲次庚子林鍾月上浣吉旦
優增生李葩拜撰
太學生曹爾凱敬書
孝義王先生墓表
先生諱夢鵬,字六翮,竹林其號也。世為靈石縣之靜升村人,祖、父皆有隱德。先生生而純厚,循循彬彬,洞洞屬屬,蓋天性雲。少時事所生,視膳陳幾,冬溫夏凊,王延之溫被、黃香之扇枕,不是過也。十一歲,生父見背。二十歲,母氏殂謝。泣血沾襟,飯必祭,祭必誠。十五歲,為叔父後,以事所生者事之。色養俱能得其歡心,遇疾祝以身代,勤勤懇懇數十年如一日。至於喪葬盡禮,廬墓哀哭,行路鹹興感焉。及為諸生教授,鄉裏弟子成材者甚眾。居恒,見義事而勇為,樂善行而不倦。葺梁補路,焚券賑饑,義學義塚之費俱出脯修。蔡氏所謂,非惟摭華,乃歸尋根者也。乾隆丙子歲,先生歿,享壽七十七。越庚子,吾晉撫軍喀大中丞舉先生孝義,應聖天子旁求之詔,旋奉旨崇綽楔入鄉祠,複以塚嗣授職,晉贈中憲大夫。實至名歸修德獲報信矣。配鄭恭人、汪恭人皆為賢內助,無出。曹恭人緝茂壼德,克相以孝,子四人,中輝、中起、中履、中極;孫九人,學海、文山、書山、鳳山、爾勖、爾敏、爾勉、爾勰、爾勣;曾孫六人,德純、德著、德興、德音、德潤、德峻,俱業儒。先生歿後廿餘年,戚友懷思,爰樹豐碑,用表景行。其辭曰:於休先生,永世克孝。冰淵保身,屺岵同調。先意承誌,菽水歡恔。事生事繼,愉色婉貌。作皋魚哭,為叔治悼。雞骨禮備,以戎兼嶠。躍鯉家風,廢蓼典要。真讀書人,根本慥慥。繁枝垂條,立本生道。善無不為,春和雪縞。亦有孝子,不愧獲報。臚列遺榖,上達朝廟。潛德彌光,崇坊四照。鳥集月評,風啣丹詔。來青手澤,以孝先耀,德津後人,奕葉是效。
中書科中書平陽徐昆撰書
大清乾隆四十六年歲在辛醜清明日立
來青山館藏翰跋
此六翮先生遺墨,令子勒石,以永其傳。先生德重鄉黨,初未嚐以書顯,晚歲性耽淡泊,而書法亦極平淡高逸,無煙火氣,即偶臨古帖,亦間出己意,超越閑靜,如其為人自是書家上乘,絕去近代蹊徑遠矣。正不當以疏野目之。
官詹大興翁方綱撰書擱
來青山館藏翰讚
竹林王君,居家盡孝。勵誌績學,敦善行不怠。其所課生徒,經其指授,皆成材。不慕榮利,以諸生終。蓋藝林中有品之人也。生平好臨池,所書深得古人法。藏之巾篋,不以自炫。今令子彙而刻之。夫書為心畫,心正者筆端,宜可嘉尚也已。
禮部尚書新建曹秀先撰書
來青山館藏翰讚
先生孝義閭巷欽服,朝廷褒嘉,固不必以字傳也。而臨池之功,數十年如一日。用筆雄健,結構謹嚴。一皆取法於古,而毫無庸俗態。傳之奕祀,實堪不朽。諺有雲:字以人傳。先生之人既足傳,而先生之字又可寶。噫!相得而益彰矣。
翰林院檢討本邑何思鈞撰書
王公孝義詩序
古來經明行修,敦孝崇義。父子兄弟間,家法雍睦。漢,如萬石,如荀陳。唐,如韓,如穆。其較著者,若厚誼在州黨,陰德在子孫。如淳於恭,王忳之流。品篤意肫,施周惠洽。一二事表,見為世所難。至後世,家庭之道衰,任恤之風薄。苟有卓絕者,倜乎遠矣?我朝深仁厚澤,風厲海寰。其有道行,克敦孝義可稱者,許大吏具實以聞,錫之旌表。此山右六翮王公,所由特著於靈石也。王公之修孝於門內,施義於鄉裏。詳令嗣約軒文學所輯家錄中。餘循環披覽,肅然起敬,油然生慕焉。約軒又征海內名公钜卿詩歌,以表彰懿行。凡有道德而能文章者,莫不向往樂道,美斯爰,爰斯傳焉。夫晉魏之地,節義仁讓,是其素風。然或不能自立,漸趨澆薄,無以型家,無以厚俗,又何以承家垂裕歟?嗚呼!化於姬德,則間田而興讓;習於贏敝,則相稽而反唇。王公能厚自濯磨,自奮於聖化。砥行生前,邀榮身後,何其幸也。宜士林欽之,頌之,而不能以已也。語雲:“一人善射,百夫決拾”。聞王公之風可以興矣。
刑部尚書光山胡季堂撰
刻傅征君承顏堂額書記
介祠之後寢廟,介母像偕隱之誌如生也。順治三年春,青主先生來此,賦青鬆詩一章,書於西壁,即今所刻《霜紅龕集》中句也。十五年,傅公重來,即所散詩第六句額其堂曰“承顏”。歲久壁字殘剝,好事者隨意描補,三界之訛,不可複別。乾隆壬子冬月,奕綬與王氏約軒、正甫輩同過介林,鬆風滿懷,不勝思古之意。因謂王君曰:征君德行文藝重於當代,額書蒼嚴秀勁,洵墨寶也。歲久亦與壁詩同廢,不有慚於籠紗者耶。約軒好古有素,乃求善鐫者刻石垂久,一腋片羽足為此祠增重矣。約軒名中極,字會五,孝義王六翮先生之嗣,行誼書法,喬梓濟美,蓋一鄉之望雲。
乾隆壬子仲冬月金壇虞奕綬書於靈石官署
補修土地神祠敘
尹方村西北莊曰方升坡。邑不十室,屋居雲連,固所稱裏。堪擇處者南門外,自立莊以來,建有土地一祠,祠東北原穿土窯一孔,想當日為辦公之資,祝神之便,立法設矣,善矣。年來傾圮殊甚,視先夫子倦於硯遊息轍指南時,不勝今昔之感。雖易傳變盈地道,固爾毋亦戶之益藏所致歟。近戚屬宏業賢弟請敘於餘,因紳詢其所以,始知其胞叔一清大人與比鄰宋公殿錫及其二胞兄弟恢業,賢弟目擊心傷,曾見及此,雲於甲寅年首倡義舉,並浼任事者分疏緣募,盡力能為。今一清大人不幸謝世,而繼業賢弟,大人家子也。見疏之歸,結會十分有七難,不忍先人之誌忽焉遂沒,爰慫恿原行同事計算工程。同事諸公方量入計出,誠恐緩不及事,俱貽後悔。適繼業恰有同心,遂及乘在籍之閑、人力之暇,糾合首從,新廟貌而葺圍牆,權為一莊之望,均可謂善於治公者。餘居不是邦事外閑度,敢以斯為中流之一砥,可乎?異日者人發財豐,另議興作,將必廓祠宇,開水道,煥裏門,大為夫子故土生色矣,寧僅如今日之小補雲乎哉。土木事竣,用勒石以垂不朽。餘故重宏業之請,樂為敘其緣起如右。
吏部揀選候銓縣正堂己酉恩科舉人任振德撰並書
嘉慶三年冬十月既望吉日立
創建安濟橋碑序
嚐考周禮,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此就地勢之大較言也。而一溝一壑,其開通道達之法,罔不以是為準。尹蘇二村南北之間有河溝一道,平時水泉不絕而勢尚式微,一經大雨時行,河水陡漲,地雖咫尺之阻,人鮮一葦一度。況值陬如之月,水融凍解,濘泥尤甚。蘇溪有耿姓諱養善者,目擊行人時心惻焉。因與本村和鳳池、鄭世光等,尹方村鄭士恒、宋煥章等公議起建橋梁。但見兩村踴躍,傾心解囊,兼遠方募化,共集千有餘金。取財既定,工作遂興。而岸障以石壁,橋頂鋪以石板,不數旬間而工已告竣。嗣是瀾雖狂而可回,川以流而不泛,徒行免涉水之病,車行無輸載之憂。所謂川上有途者其在斯舉乎,其在斯舉乎?橋成以安濟命名,誌美也,亦俟後之整修者,永纘斯役於不墜雲。
恩貢生申國左撰文
趙瀛圖書丹
稷山張文盛鐫
大清嘉慶五年歲次庚申孟冬穀旦立
靜升村眼光廟重為修葺碑記
眼光廟亦名半山亭,因高丘之陽以麵勢故名焉。其中為殿、為堂、為樓、為亭、為回廊、為曲室、逶迤周折,繡錯綺綰,拾層階而登之者,昔之人已詳言之矣,茲不贅也。殿後有窯院一所,正麵窯三孔,東西配房三間,蓋即昔日神位所棲。厥後前殿靠成遂空焉,以為裏人誦讀之區。地既高曠,境複清幽,可以養心性,可以適詠歌。無憧憂之紛心,無喧囂之聒耳。高瞻遠矚,河山爽氣,搶襟袖間,所謂鬱鬱。居此者也,非所慮焉,斯爾誠曠如奧、而為敬業樂群之勝地哉!壬午,糾首等因舍宇敝漏,重為修葺。且複廣大其東房,而囑記餘。餘既樂斯地之俾益於學者不少,而更嘉糾首此舉,實養育人才其之至意,非徒一時補偏救膚為也。為記。
王篤任敬書
道光二年歲在壬午年七月越次年癸未季春立石
創建兵憲祠堂碑記
嚐思國家製爵祿以詔有功,設鄉會以待有德。功不本乎德,則功近雜;霸德不顯諸功,則德止小成。若我先祖其功德不知何如,但即其由黌宇以捷南宮,從郡邑以鎮方隅,若夏津德政、益津去思二碑照人耳目。其德固非止及身,而功固不可一世者也。禮曰:祖有功而宗有德。又曰: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夫功德在人,雖非子孫猶當祀之,況人本乎祖,無論功德有無,子孫有孰不當祀。而我先祖有明至今二百餘年始立廟,祀遲之又久仰獨何歟?嚐詢諸族中父老,蓋時當鼎革,先朝九廟不免禾黍興悲。而我先祖儼然廟祀,即問諸先祖之心亦有所不安,則昔之不立廟蓋傷之也。然功以久而彌彰,德以幽而難掩,迄國朝道光三年始成焉。宮室壯麗,金碧輝煌,雖不足以甲一鄉,然端莊嚴肅,較之他族則有間也。乃於十月朔備儀衛奉牲醴,迎而入祠焉。拜跪之餘,合族以食,其長者顧眾而言曰:吾儕今日得聚族於斯者,抑知皆先祖功德所及乎。蓋先祖有遺業夾灘地,在縣城西。乾隆二十二年賣地得銀九兩,族先諸長者經理子母生息,至嘉慶二年積金二百五十二兩,乃於村東置房一處,價銀二百五十兩。收其房息複子母相生,至道光三年積金三百餘兩,始置舊宅於田家溝,價銀三百兩。圮者補之,樸者飾之,複費金一百八十餘兩。至七年複賣先祖塋地柏樹大小五株,得銀八百五十兩,除還借,淨剩銀□百五十兩。九年建暖閣,修衛舍,共費金一百餘兩。至十二年存銀六百五十兩,複置孫家巷口鋪房一處,價銀八百兩。收其房息,除補修、裝演、置一切□象,至今存銀三百兩。夫以數兩之金八十餘年,蓋以數金共置業一千四百兩,現銀三百兩,其它費銀尚五、六百之數。是皆先祖功德所留遺,而非子孫之力也。言畢族人皆欷歔,予亦在座。乃援筆而紀其始末,後之經理其事者繼述先誌,廊而□□增其演劇之所,以酬德報功。使先祖功德昭於無窮,固合族之所厚望,亦合族之所同心也。是為記。
邑庠附生八世孫調梅頓首拜撰
邑庠附生七世孫授元頓首拜書
贈太仆寺卿先祖考嵐溪公殉節碑記
乾隆三十七年,兩金川構逆。我祖考太樸公由貴西道鐫級,奉旨以四品銜從定邊將軍大學士溫公往討之,軍駐木果木。日久,公屢有建白,未見用,日磨所佩劍,使極利,見者鹹詫之。未幾,賊誘合降蕃,內外竊發,元戎遇害。有勸公走者,公不應,脫指間玉鞢付仆彭山曰:“汝死此間無益,宜速去,特此歸,以葬。”即抽所佩劍,躍馬擊殺七八人。俄中銃歿。協鎮某在高險處目擊,以語人。後,廉訪顧響泉先生得以筆於傳記者也。是為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事。事聞,贈太仆寺卿,賚銀三百兩以葬,蔭一子,入官加恩騎尉世職。
先大人在籍聞變,匍匐奔喪至潼關,仆彭山已扶柩至。所殯,即玉鞢及衣冠數事而已,遂奉以歸葬。是時,兩金川道梗,先大夫年僅弱冠,時哭泣欲往尋父死之所。而先祖妣在堂,未之許也。製終,以難蔭知縣,遷甘肅寧夏道。叔父成立後,亦以縣丞效力東河,曆任良鄉、天津、清苑知縣,各羈官守,欲求一至新疆近地不可得。且金川平定,距兵變之所已無蹤跡,又烏睹丹心碧血之所在哉?此先大人所以抱恨終身,而叔父之至今戚戚者也。
嘉慶十四年,椿源選授四川江津令,以事鐫級,降補遂寧縣丞。道光六年,委管撫邊屯務,所謂登春、木果木皆為接壤。竊計二十年來所冀以補先大夫之恨於萬一者,庶幾在此,此亦殆有天焉。乃僅得於白草黃沙、風嗥雨嘯中招魂一祭。嗚呼!是則可哀也。
王公,諱如玉,字嵐溪,號汾左,貌魁偉端凝,世為山西靈石人。歿時,春秋四十有一,行實詳家乘,茲不具載,載其殉節始末如此。時,有成都嶽君廷者,威信公鍾琪後也,在公幕下,亦從死。
道光十三年三月朔日,四川渠縣知縣、前管撫邊屯務、世襲恩騎尉長孫椿源謹記
賜進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等處地方,兼管提督鹽政務節製太原城守尉尹濟源填諱
賜進士出身太保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四川等處地方兼理糧餉管巡撫事鄂山書丹
八蠟廟重修碑記
粵自唐虞之際,蠟祭即昭於禮經。迄至元明以來,修詔仍頒於鄉黨,所以可勞而勞。朝廷不無作廟立室之役,當為必為,閭閻須存繼誌述事之心,況土壇木主。開國之先聖既以立,是為要圖修廢、舉墜、守舊之,後人尤當惟茲為急務。此可知人同此心,不以鄉國而有異,心同此理,豈古今而或殊?如我村八蠟神祠,久重觀瞻,共仰棲神之地,時沾德澤,鹹凜祈福之忱。無如至今閱載已久,補葺有年,風雨飄零,滲漏之患將及,水澇浸濕,傾圮之虞堪憂。不未雨而綢繆,殿宇漸至透天無蔽。倘待日而經營,工程有似焚絲難成。今既銖積寸累,資眾力以成巨觀。故爾工竣德昭,勒貞瑉而垂永遠。
考授本邑儒學附生員王際昌撰
例授武略尉候推千總祁從智書
稷邑萬升廠丁永刻石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穀旦
靜升村補修三官廟碑記
餘等既修複八蠟廟之後,裏人皆以三官廟為舉,謂其居村之首觀之壯係於是焉。且堪輿家以為龍脈所關,宜補扶之。餘讀聖賢書,不知青烏之理?然嚐考之經傳,而知世之立廟祀神者,特以申其敬心焉耳。況三千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蓋敬則身修,人人身修而齊治平立睹焉。特無以感之則不應,無以師之則不從。今是役也,始於丁未春,竣於秋。不逾載而廟貌煥然大新。雕梁畫棟,何殊珠宮寶殿;層樓疊閣,儼然金闕玉京。外瞻者式心頓起,內謁者肅容自生。宋大儒程子雲,即此是敬,不其然乎。所謂未施敬於民而民敬,誠得夏後氏振勵風俗之要道焉。如曰神之護國佑民,宜借此以報也。世之酬功謝德,必若是始彰也。並裏人所言之壯觀,補龍雖亦在其中矣。然非餘等此舉之本意也。是為序。
邑庠生員王際昌謹撰
敕授武略騎尉候推千總祁從智敬書
稷邑丁世林刊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中元節穀旦
靜升村補修演浴關帝廟碑記
維皇帝禦極二十九年,歲在屠維作噩十月小春。靜升村舊有關聖帝廟一區,諸紳士既葺而新之。因敘其略雲:是廟也,門臨孔道,在村之兌方,一鄉之保障係焉。夫人皆以帝君為英武善戰,稱萬人敵,此不足以知帝君也。彼其忠義之氣,直欲上薄蒼穹,故當時巨德碩望,如孔融、楊彪輩,孟德皆懾而戮之。若帝君,則千裏長驅,五關斬將,竟孰視而莫可如何,豈持單刀之回魯肅、巨舶之困曹仁乎。自漢以及唐、宋、元、明,代有封典,而我朝之尊寵為尤甚。舊閱邸報,嘉慶十七年京師賊徒滋事,內殿臣僚鹹見有綠袍將軍,赤麵長髯從空而下者,賊始震服。又道光十一年,西疆煽惑,黑帽回子與白帽回子相鬥殺。忽然帝君從雲霧中握青龍刀,騎赤兔馬,往來馳聚,於是諸夷賓服。然則帝君之英風義氣,固無時而不著,無地而不存者也。今靜升村一隅之地耳,而有帝君之廟在焉,其足以扶植綱常、培翼世道者,豈少也哉。是烏可以不為之序。
歲貢生候選訓導王長城沐手謹撰
邑庠生王錦紳沐手敬書
道光己酉孟冬穀穀立
辛酉賑饑碑記
昔人謂有荒歲無荒民,以為救荒策者至周具備,故有荒若無荒耳。若吾邑,去歲則有荒民,而非有荒歲也。以歲論,四五分收成可謂荒年,而民皆嗷嗷,若有荒形者何?地瘠山多,土田不足養,土著之民不得不仰給鄰封,以故逋欠者眾。近因商多失業,人乏力以資生,加己鄰境歉收,糧價踴貴,貧民力食者猶艱。其甚者,至子散婦離,道殣不免,此歲不荒,而民荒也。邑侯秦公閔此情形,諭:“城鄉自行酌濟。”幸村存公項,則前人荒年捐賑之,大有俾於民生也。計自乾隆、嘉慶間,屢經荒歲,而所捐除賑濟外,餘銀積至道光十三年,有七千餘兩。是歲荒,複賑銀二千五百餘兩。鹹豐三年團練撥銀二千八百兩。今存銀九千六百餘兩。於是糴糧開賑,十日一領。二月間起,五月初止。賑八次,後複加一次,計口給米。共賑九百一十三戶,大小二千八百五十口,用銀九百五十餘兩,其於荒不無小補。獨是荒歲不時,逢而民荒,難逆料。以四五分收成為時所常有之歲,而猶荒,則荒又安有窮期也?而徒恃數千金以資接濟耶夫,亦必竭之勢矣。設歲大荒,吾村為東鄉巨鎮,居百數千家,待以舉火者必愈眾,其又將何如?是為經理得宜,籌畫周詳,權其輕重,而周恤之酌其緩急,而撙節之務其有益民生,無虧賑項。凡事留餘,則易相生,盡用則後繼難。倘形不足,則前捐賑可法。雖時勢不同,安見後人之必讓美於前人哉!周官大司徒以保息土,養萬民,有振窮恤貧,而終以保富。振恤貧窮,亦即所以保富也。是所望於後之富而好義者。
候選直隸州判恩貢生王筵賓撰
邑庠生王際昌書
大清鹹豐十一年
靜升鎮曆史大事年表
新石器時期
約公元前6000—前1800年
靜升地域已有人類活動。
商
約公元前十六世紀
鬲部族在此建國,已飼養騾子。
西周
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
宣王攻薑氏之戎,敗於千畝(今靈石靜升一帶),“南國之師喪失殆盡”,戰事波及多地(包括靈石靜升),民多充軍。
春秋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
晉文公火焚綿上,後悔不已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以環綿上之田封介之推。後悔溝、旌介、旌善、誌過等地名村名因此而得。“旌善”為靜升古稱,“誌過”為集廣古稱。
周靈王十二年(前560年)
晉悼公春獵於綿上以治兵。
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50年)
欒盈失魏絳子之援而敗,被擒,囚紅崖溝“欒空”。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旌善等村社劃歸太原郡介休縣。
漢
高後八年(前180年)
周勃、陳平等用陸賈計,盡誅諸呂,迎代王劉恒即帝位,劉恒返長安途經鎮域。
順帝永建年間(126—132年)
並州刺史周舉作《吊文》張掛張岫(今張嵩,後同)棲隱寺,勸民溫食,清明寒食有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曹操西行長安,聞太原、西河、雁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皆寒食。遂下令:令到之日皆不得寒食,違者家長半年刑,主吏百日刑,奪一月俸。
晉及十六國
晉鹹和七年(332年)
雹起綿山,大如雞子,平地水深三尺,樹木摧折,禾稼蕩然,鳥獸死傷遍野。石勒下令清明複寒食三日,以祭介之推。
南北朝
東魏天平二年(535年)
平陽太守封子繪修千裏徑古道,穿軍寨、曲陌、馬和、旌介等村而過。
隋
開皇十年(590年)
文帝楊堅巡幸晉陽,官車難行,傍汾開道,於雀鼠穀獲“靈石”,置靈石縣,旌善故村劃歸靈石所轄。
大業十三年(617年)
太原留守李淵與隋將宋老生大戰於千裏徑古道。
唐
武德三年(620年)
秦王李世民追擊定陽可汗劉武周部將宋金剛,一日八戰,過旌善,大戰於介休,尉遲敬德降唐。
貞觀十三年(639年)
太宗綿山禮佛,行古道,經旌介至介休興地登山遇雨。
鹹通十一年(870年)
僧人哲吉祥創建資壽寺於蘇期村(今蘇溪村,後同)。
宋·金
開寶二年(969年)
宋太祖統兵圍北漢太原,設帥帳於鎮北馬家莊,後更名為帥家山。
鹹平二年(999年)
資壽寺住持受上人圓寂,徒寶琛葬師畢,複葺本寺。
元豐元年(1078年)
神宗下旨封介之推潔惠侯,祠設張岫村東。
元祐九年(1094年)
以差役雇役利弊為策題試進士,取讚成者居前列,尹方師範得中進士。
崇寧二年(1103年)
調師範督理江南,改革茶稅,禁商人與園戶私易,由官批引(許可證)給商人領茶販茶。
靖康元年(1126年)
金鶻沙虎攻取平遙、介休、靈石諸縣,靈石縣尉李武功組織民眾抗金。
建炎二年(1128年)
抗金誌士李武功、李實率義軍蕩平高壁鎮金兵大營。九月四日南宋河東陝西路經製使司發文表彰李武功、李實,準其指揮不拘常製,便宜行事。
開禧元年(1205年)
重修張岫村潔惠侯祠。
宋紹定四年(1231年)
蒙古軍占據山西,劃綿山周邊四百裏為牧馬場,以程德信為元帥。
宋端平元年(1234年)
程德信元帥對僅存正殿及後室的潔惠侯祠“稍加完葺”。
宋鹹淳元年(1265年)
靜升創建後土廟於村西。
宋德祐元年(1275年)
“縣宰劉君勸督”,“鄉下豪右輸財力”重修潔惠侯祠,“不日煥然一新”。
元
大德七年(1303年)
八月初六夜,太原、平陽8級地震,靜升地近震中心趙城,房倒屋塌,傷亡慘重。
大德八年(1304年)
餘震不斷,已修民房複坍。鄉賢王潤、南塘等糾工重修靜升村西後土廟,七月十四日上梁大吉。
皇慶年間(1312—1313年)
靈石四大望族之一——靜升王氏始祖王實從本邑溝營村遷居靜升村西。
延祐七年(1320年)
重建潔惠侯祠並妝鑾聖像。
至治三年(1323年)
南浦村人南寶等重建天齊廟。
泰定三年(1326年)
僧人元裕重修資壽寺正殿,旁建關將軍殿。
至元二年(1336年)
鄉賢南塘得知縣冉大年首肯,創建文廟於靜升村中。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重建潔惠侯祠,廟貌星列,燦然一新。
至正二十三年(1362年)
尹方喬世綱得中進士,後托疾告歸,絕意仕途,日課農耕。
至正年間(1341—1368年)
王彥文從介休城南遷居靜升村東,為東王氏始祖。聞喜翟偉遷居蘇期村(今蘇溪村)定居,為翟氏始祖。
明
洪武年間(1368—1398)
朝廷實行大移民,靜升村西王思道、王思溫等遷山東、河南等地。村東王林為避移民改姓南,匿居沁源石台。臨汾砂波頭村人張思義遷靜升村西老槐樹側建宅定居,為張氏始祖。
建文四年(1402年)
村西張執中因與朱高熾居守北京有功,授職應天府丞,赴南京任職。
永樂年間(1403—1424年)
靜升村西王誌國、王三國、王滿、王窖移民河北在巨鹿縣立戶;太原孫仲遷靜升村鐵籠溝,後更鐵籠溝為孫家溝;靈石縣城張孝德遷集廣村東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