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近代史(3)(1 / 3)

馮如

(公元1883-1912年)旅美華僑。在當地愛國華僑的資助下,於1910年試製成一架當時世界上性能較先進的飛機,飛行高度310米,獲國際飛行協會比賽第一名。1911年3月,帶自製的單翼、雙翼飛機兩架、三名助手回國,1912年在廣州一次試飛中不幸失事遇難。

洪仁殲

即前文中的幹王,洪秀全的族弟。公元1859年從香港回到天京,後提出《資政新篇》,主張革新政治,興辦鐵路、郵局、工廠、礦山、銀行。但由於脫離當時太平天國的實際情況,而沒能起到挽救天國危亡的作用。

魏默深

即魏源(公元1794-1857),字默深,原名魏遠達,林則徐的好友,湖南省邵陽縣人,寫有《聖武記》,描述大清昔日軍事上輝煌,用以對比當時的軍事劣勢,在《四州誌》的基礎上,綜述各國曆史、地理及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寫成《海國圖誌)100卷。

睜怒眼

是當時以林則徐、魏源等進步地主階級中的主張。“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製夷”。

論天演

即赫胥黎的《天演論》,由嚴複(公元1854-1921)翻譯。給中國人帶來了“後世必勝”,“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

陳天華

(公元1875-1905)湖南新化人。留學日本,為號召國人推翻清廷寫了《警世鍾》、《猛回頭》。1905年12月,為抗議日本政府取締留學生規則,激勵中國學生“共講愛國”,在日本東京大海灣蹈海自殺。

鄒容

(公元1885-1905)四川巴縣人。17歲自費留學日本,投身民主革命運動。後回到上海,寫成《革命軍》,號召同胞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共和國。由章炳麟作序發表,並刊文子《蘇報》介紹,影響很大。蘇報案發生後,被判徒刑二年,1905年死於獄中,年僅21歲。

章太炎

章炳麟(公元1869-1936),號太炎,浙江餘杭人。他是光複會領導人之一。

譴責小說四部

受《儒林外史》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和諷刺誇張手法的影響,清末出現揭露封建統治腐敗、斥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譴責小說”,有名的有四部:《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

維屏與自珍

維屏,張維屏,著《三元裏》詩,描寫民眾抗英,嘲笑侵略者在中國人民打擊下的狼狽狀態。

自珍,龔自珍(公元1792-1841),號定盒,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思想家、文學家。“九州生氣恃風雷”即他作(詳見前注)。

譚、粱

譚嗣同(公元1865~1898),字複生,湖南瀏陽縣人,著《仁學》一書,大聲疾呼要衝破一切封建羅網,對封建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但他不要求廢除君主製度,主張維新,實行君主立憲。

梁啟超(公元1873-1929),號任公,廣東省新會縣人,是康有為的學生和得力助手,他們要求在不破壞舊風格的前提下,詩歌要反映新的現實、政治社會內容。

遵憲

黃遵憲(公元1848-1905),字公度,廣東省嘉應州(今梅縣)人。著有《日本國誌》、《人境廬詩草》。他在詩歌創作方麵的成績最大。

京劇

清代中後期,北京戲班薈萃,各地方戲爭相來京上演。四大徽班來京後,湖北的漢劇也傳入北京。徽、漢兩個劇種逐漸融合,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到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了京劇,很快便風靡一時。

朱耷

號八大山人,明朝宗室,明亡後出家為僧,擅長畫山水花烏。

石濤

清初畫家,工山水花鳥畫,能突破陳規,別開生麵。

揚州八怪

一般指活動於江蘇揚州地區的金農、鄭燮、羅聘、李鮮、黃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八位清代畫家。他們不拘成法,追求個性,立意新奇。其中鄭燮的蘭竹尤為有名。鄭燮,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曾做過縣令,為官清廉,後因得罪上司,辭官回鄉。藝術造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