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近代史(3)(2 / 3)

伯年

任伯年,清末著名畫家,擅長花鳥仕女,能夠大膽落墨,直抒內心感情,並有所創新。

昌碩

吳昌碩,清末著名畫家,擅長花烏仕女畫,與任伯年風格相似。

楊柳、桃花

楊柳,指天津楊柳青年畫。桃花指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民間年畫空前興旺,以此二地最為著名。民間年畫著眼於人民生活,注意刻畫各階層人的典型形象,色彩明快,裝飾性強。

學堂樂歌

它開創了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先河,是一次具有啟蒙作用的音樂教育運動。學堂樂歌是在公元1898年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中誕生的,內容多是愛國自強、振興中華等進步思想。樂歌是簡稱,全稱是“音樂唱歌”。起初,中國無人能教這些課,須重金聘請本教師。戊戌變法失敗後,愛國誌士浮槎東渡,留學日本。影響最大的學堂樂歌倡導者是粱啟超,在他和一些人的倡導下,留日學生出現了學音樂的熱潮,如肖友梅、曾誌態、高壽田、馮亞雄、李叔同、沈心工等,他們後來成為樂歌活動的重要人物,在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學堂樂歌也有很多不足與缺陷。多用填詞歌曲,創作歌曲亦未脫離模仿歐美、日歌曲的幼稚狀態,但對普及簡譜樂理和推廣集體歌詠形式,並開始建立起中國自己的近代學校及音樂教育等方麵,其曆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西方體育

洋務學堂開設過西方體操課,後來留學生又帶回包括體操、田徑、遊泳、球類等近代體育項目。

戊戌變法

“公車上書”嘲野驚,《定國是詔》變法興。

帝後矛盾鬥爭烈,“頑固”、“洋務”抑維新。

慈禧強免翁同穌,榮祿北洋控北京。

康、譚妄信袁世凱,戊戌六君獻軀身變法一百零三日,思想啟蒙有奇功。

無力回天心空有,肝膽昆侖去留人。

注釋:

公車上書

公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至北京,康有為、粱啟超聯合各省正在北京考試的舉人1300餘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對日議和,要求變法。因為漢代用車馬接送征舉的讀書人,“公車”成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定國是詔

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以後又頒布了一係列詔書。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麵規定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

變法詔書的頒布,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技的傳播。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因此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使大批知識分子逐步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道路。

幫後秀痕

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後,召見康有為並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還任命了其他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等參與變法。

還頑布了一係列改革詔書,進行改革。這樣就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翁同辭

光緒帝的老師,任戶部尚書。極力推薦康有為,讚助變法。6月中旬被慈禧強迫先緒下令免職。

榮祿

榮祿,與懸禧私人關係密切,是頑固派的私黨,慈禧任命他為直隸總督,統帥北洋三軍,控製北京、天津。社會已經傳說,慈禧要廢掉光緒皇帝,形勢越來越危急。

康、譚妄信袁世凱

光緒要康有為、譚嗣同商量對策。康有為決定派譚嗣同去勸說袁世凱率兵立即回天津殺死榮祿,率軍進京,保護皇帝。袁世凱假意答應,卻馬上向榮祿告密,出賣了光緒帝和維新派。

戊戌六君子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搭太後和榮祿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宣布“親政”,下令逮捕維新派,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聞訊,逃到國外。譚嗣同不願選走,慷慨表示: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他寫詩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就表達了這樣的決心。在臨刑前,他對圍觀群眾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僅33歲。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和康廣仁六人被逮捕殺害,這就是“戊戌六君子”。變法失敗了,從開始變法到失敗共103天,因此又稱“百日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