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蘭州的民(2 / 2)

羌族羌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一支,古人認為“西羌之本,出於三苗,薑姓之別也。”其民族習性是“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步穀,以放牧為主”,是半農半牧的一個民族。其部落之間“不立君長,無相長一”,比較自由。因其首領無弋爰劍曾被秦人所拘執,逃脫之後又被秦人追之甚急,爰劍藏之岩穴,秦人用火燒岩穴,岩穴之外似有虎形為他遮蔽,阻隔烈焰,因此保全了性命。出得岩穴之後,無弋爰劍來到野外。

在野外,他遇到一位劓鼻的女子,遂與之結為夫婦。該女子為隱蔽其劓鼻之醜,常“披發覆麵”。羌人因之為俗,皆披發相襲。無弋爰劍的兒子膽子很小,因為畏懼秦人的國勢權威,遂率其部族南遷。餘者諸羌,因群龍無首,隻好結聚遷散於周邊各地。向西南遷去的稱之為發羌、唐羌,成為藏民族先民的一部分,向南遷去的稱之為旄牛羌、白馬羌,而分布在今甘肅隴南的則稱之為參狼羌(即武都羌“、白馬羌。各部族遷徙之後,伴隨著社會經濟情況和人口條件的變化,免不了與其他民族通婚相融,也有些人口較少的部落逐漸融人當地各民族之中而消亡,有的則發展成為西南藏、彝語係各支的先民。

氐族氐族是甘肅重要的古代民族,南北朝後融於漢族,是漢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氐族起源甚早,《詩·商頌·殷武)就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的記載。氐族由於起源較早,文化發達,不僅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而且族人“多知中國語”

漢語勞動生產“能織布,善田耕,畜養家牛、馬、驢、騾”,耕有地,住有所,屬民無論貴賤皆有簡繁不一的住宅,史載“氐於仇池“上平地立宮室!果園!倉庫!無貴賤皆為板屋土牆。”婚姻禮節文明周全,求婚需備“六禮”,並要求與婚者應“知書疏”。由於氐族統治者十分崇尚漢民族文化,因此貴族士子漢學文化普遍較高。後來氐族苻氏建立了前秦地方政權,公元357年,苻堅即位稱“大秦天王”,後來擁兵90萬與東晉弱兵8萬在淝水大戰。不料,這場本來勝券在握以強勝弱的大戰,卻因氐族王朝內部的傾軋爭鬥而功虧一簣,大敗於東晉,成為戰爭史上最為耐人尋味的一場“淝水之戰”。之後,氐族呂光等又先後建立王國,易33主,曆時380餘年,其族最終與漢民族融為一體。

蘭州建製曆史久遠,戎、羌、氐族的根係支脈源遠流長,而今與之融合誕生的蘭州古代先民早已麵目全非,重合重合再重合,遺傳變異而異化,早已轉化轉換的誰也認不出誰是誰。然而,順延蘭州先人的族脈和故地,仍然依稀捕捉或追尋到蘭州先祖的某些身影,仍然可以感受到曆代蘭州人特有的豪邁和寬容,以及內在的質樸與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