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蘭州的王(1 / 2)

明肅王朱櫝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洪武二十八年,朱棧奉命統領“九邊重地”擔任藩王。肅王府最初設置在西北邊防要塞之地甘州!今張掖“,年輕的朱棧分理陝西行都司、甘州三衛軍務。

第二年,又增加了兩衛,遂成為轄五衛軍務“領張掖、酒泉諸郡,西扈嘉峪關,護西域諸國”擁有重兵的甘肅的最高統治者。五年後,朱棧借機向朱元璋提出內遷,但未獲其父皇朱元璋的批準,隻好繼續留守甘州。直到朱元璋去世,朱允墳當了皇帝,朱棧再次上書才準遷蘭縣即蘭州(。從此,他成為明代在蘭州統領“九邊重地”的首任藩王,同時也是開發和建設蘭州的奠基人。

不久,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以“靖難”起兵,與明惠帝朱允墳爭奪皇位,國內戰事頻發。

此時的朱棧意識到回返京都江南已成泡影,指望內遷長安也是希望渺茫。於是他決意固守蘭縣,落地生根,開拓發展。這樣他便以藩王和皇子的身份,主持整修或興建蘭州的一係列計劃。其主要功業有:

一是選定肅王府“重新興建執政機關。朱棧主持將肅王府確定在今天的甘肅省政府和蘭州市委這一地帶,即城隍廟以東,會館巷以西,張掖路以北,濱河路以南的城區範圍以內。此後,這裏一直是明、清、民國和當今省政府的所在地。

二是重建軍防城池。朱棧發現建於宋元時期的蘭縣城防,不是被歲月夷為平地,就是斷壁殘垣,所謂的城防形同虛設。為長久計,他主張拓建一座具有軍事意義的城池。洪武十年,蘭州衛指揮同知王得奉命築城。內城的地址,以現在的中央廣場為中心,向外伸延,周長6裏200步,城高3丈5尺,寬“丈6尺。城的形狀,為東西見長,而南北見方。城牆開設東西南北四個大門,東是承恩門,西是永寧門,南是崇文門,北是廣源門(俗稱水北門。內城外環有護城河,寬3丈,深1.5丈,溝內蓄水,以防禦敵人。之後又規劃和修建宏偉的外城,準備興建進人蘭州的軍事關口和商貿關口,使蘭州開始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城。但計劃未及實施,朱模已去世。其子朱瞻焰(即肅康王)接位繼續。肅康王在宣德年間,完成了外城的修築。外城周長18裏123步,城郭呈不規則形狀,開有九個城門。即東稍門、廣武門、下水門、南稍門、小稍門、窯巷口門、下溝門、西稍門和橋門。

三是注重發展農耕經濟,改善甘肅生態環境。甘肅,特別是河西走廊,曆來是軍旅商旅的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長期肩負著軍需物資的供給、轉運、補充的繁重任務。遇到戰事緊急,軍隊常常就地駐紮,砍樹割草,堵截河流,挖掘良田,築造工事,解決軍隊所需的兵馬糧草,讓完好的綠洲生態,服務於軍事防務。結果造成甘肅自然生態環境惡化,許多沃野良田成為戈壁不毛之地!並由此帶來風沙旱災!糧食歉收。朱模有意改變這種局麵。傳說!他得知蘭州有種植桑麻的傳統!曾經派人前往江南引進桑苗、蠶種,開發桑園,養殖桑蠶。史料記載,蘭州在引進桑苗的當年,就養活桑樹867株。又選派技術人員管理桑園,指導農民養蠶繅絲,使桑農收獲蠶繭,產銷生絲,有所盈利。同時,大大激發了農民改善自身經濟環境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