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開辟官馬灘,興旺畜牧業。朱棧將肅王府直接管轄的蘭州周邊的官管馬灘開辟擴大,變成牧業場地,調動當地的少數民族和轉業軍卒牧養馬牛,發展牧業。今天榆中縣和平鄉和西固馬灘一帶,都曾是肅王當年的“官馬”灘。
五是積極倡導種草植樹,改變生活環境。明肅王朱櫝來自江南,對於青山綠水有著特別的感情。定居蘭州之後,他在城內水源充足的地方,策劃並開辟了幾處大的園林,分布在現在的廣武門、水車園、上下西園、鼓樓巷東、解放門外、西津東、西路等處。在這些園林中,不但廣泛種植樹木花草,而且養殖魚鳥家禽,栽種經濟果林,如桃樹、杏樹、梨樹、蘋果樹等。據說,邸家莊那棵高大的榆樹,就是明肅王朱棧親手所植。
基於朱櫝的帶頭作用,城內鄉紳富戶紛紛效仿,都在自己的庭前屋後開園辟池,種花栽樹,百姓們也綠化成風。一時間,蘭州綠蔭處處,魚肥水秀,園圃錦簇,恍若江南。
六是重視文化,建立景觀名勝。朱櫝重教崇文,禮賢下士。王府建立伊始,就親自聘請了當地學問精深、德高望重的名儒擔任肅王府的教授,著力培養王府子弟和人才。隴上後來崛起的一些著名人物,如理學家段堅、史學家卿讓、兵部尚書彭澤、翰林編修趙時春、翰林院侍讀黃諫、彈劾一代奸相嚴嵩的禦使鄒應龍等,都曾得益於明初蘭州的這種良好的文化導向。
明成祖永樂四(1406)年,朱棧還組織屬官著手編纂了第一部蘭州地方文獻《金城誌》。可惜書成,卻不知何因,轉輾丟失。但那部朱元障親賜給朱棧的宋刻《淳化閣帖》真本,卻保存完好,至今仍留在蘭州。
朱棧還親自勘察地形,選擇了“山環三麵,有仙人舞袖之形,河距北流,如九曲之勢”的雷壇河畔,修建了蘭州道教聖地--金天觀。在他的影響下,此後蘭州還興建了白衣寺、地藏寺、酒仙祠、武侯祠等一些宗教文化場所。
另外,由於曆代肅王重教崇文,王族中不乏詩詞歌賦書畫藝術的佼佼者,如肅靖王朱真淤、肅昭王朱縉均,他們的詩詞書畫,皆出手不凡。
蘭州的布衣書生,市井平民也受其影響,不時登高望遠吟詩歌賦,其中善書畫文章者也屢見不鮮。
由於種種原因,曆代肅王倡議創建的一些名勝古跡,如今已麵目全非,或不複存在,但曆史仍然莊嚴地鐫刻著他們不可磨滅的功績。
明肅王在蘭州傳承12代,凡2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