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鄉隨俗,蘭州的客與客之間,相互交往也是以客相稱,以禮相待。
比如:“陝西的布客來了”,是說陝西來蘭州做布料生意的客商來了,於是“主客”端茶倒水,笑臉相迎,殷勤招待,盡量讓來訪的客商心裏溫曖,“賓至如歸”。人們客居一方,互相體諒,互相溫曖,互相維係,才有情味,有滋味,才是人間,才能明白“人活著,不是光掙銀子”。不過,有時也會鬧誤會,比如不明就裏的小夥計說“河州的茶客來了”,本來是指做茶葉生意的客商來了,有人卻理解成“喝茶的客人來了”。可見,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模式或套路。
蘭州的“客”,除了做行當職業的稱呼,還用來形容人,或者代表事物的性質。比如,將登門拜訪請客送禮的人稱“喜客”,將依傍有錢有勢的人做事謀生的人稱“傍客”,將專事依賴吹捧權勢的人稱“捧客”,將粗笨呆板沒有眼色的人稱“夯客”,將善於察言觀色耍小聰明的人稱“賊客”,將霸道蠻橫的人稱“橫客”,將不務正業四處混日子的人稱“浪蕩客”,等等。
對於有某些嗜好的人,蘭州人也尊稱他們為客。比如,將喜歡喝茶品茶的稱之為“茶客”,將喜歡下棋的稱之為“棋客”,將喜歡喝酒的稱之為“酒客”,將喜歡寫毛筆字的稱之為“墨客”,將喜歡看戲的稱之為“戲客”,等等。
由此可見,蘭州的“客”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實在是別具一格,富有情味,很有人文色彩,值得人們慢慢品味,細細研究。
蘭帥的佛佛是梵文Buddha(佛陀)音譯的簡稱,也作“浮屠”“浮圖”,意譯為“覺者”。佛經上說,凡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名為佛。佛教徒以此尊稱釋迦摩尼為“佛”。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傳於公元六至五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所創立。主要以眾生平等的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製度,基本教理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達到成佛(即“覺悟”)為目的。
佛教在西漢傳人我國,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至隋唐而鼎盛,並與中國本土的道教、儒學並稱為“三教”。但是,佛教傳人甘肅的時間比較早,據武威)羅什寺碑》記載:“涼地建塔始自於秦”,也就是說秦漢之際佛教已在河西傳播。絲綢之路的開拓促進了甘肅境內佛教文化的傳播發展,寺院、石窟藝術日臻完備。元代藏傳佛教得到廣泛發展,張掖的大佛寺、武威的海藏寺、天祝的天堂寺、河州的炳靈寺等許多壁畫改繪成密宗壁畫。元代開鑿的敦煌千佛洞石窟,在壁畫創作上也吸取了藏傳佛教的內容和技法,力圖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大力興建佛寺,建造佛塔也是理所當然。現在蘭州的佛像,最著名是五泉山的銅接引佛和臥佛。銅接引佛,鑄造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現置於五泉山寺的金剛殿內,身高一丈六尺(5.3米),重約萬斤。大佛造型優美,衣褶線條柔細,形體敦厚豐腴,神態恬靜莊重,他麵含微笑,左手托缽,右手舒展,穩穩地站立在金燦燦的蓮花座上,雙目微垂注視著芸芸眾生,大千世界,仿佛隨時隨地為人接引普渡。
臥佛置於五泉山寺的臥殿內,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全身彩塑側臥涅盤像。佛祖右臂枕下,左臂平放側身,臥佛麵容親切慈祥,姿態端莊,模樣似恬然人睡,又似若有所思。整體形象猶如張掖大佛寺臥佛。臥佛長約9米,雕塑於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