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蘭州的觀(1 / 2)

道教的廟宇殿堂叫道觀,是道人講道傳道的地方。

我國現在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其中道教是中國本土土生土長的宗教。

中國道教,最早是和醫學為一體的,由於其中的一些醫家偏重巫術、丹藥、神仙方術,漸漸從民間醫學中剝離出來,自成一家。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黃帝內經I他們假托《黃帝內經》和老子《道德經》中的一些思想形成黃老道學,這是中國道教的初始形態。

東漢桓帝時蜀郡成都(四川人張陵(即張道陵)倡導“五鬥米道”,奉老子為道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經典,開始形成道教。東漢末期,巨鹿人(今河北省平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創“太平道”,號令天下,徒眾多達數十萬人,遍布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他們頭纏黃巾為標誌,發動起義,這就是黃巾起義。黃巾起義起義失敗後,張陵的孫子張魯割據漢中二十餘年,繼承祖父宣揚五鬥米道。後來,張魯歸降曹操,五鬥米道得到合法傳播,影響極大。至唐,唐高宗李治因老子李耳姓李,奉老子為李氏先祖,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一時道教大盛。後來各代帝王信仰不同“道教起起落落,發展情況各有不同。

道教尊崇的神靈是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道教注重現世和養生,其修煉方法有自己的體係和目標。

甘肅響應道教比較早,據說,東漢就有道士前來榆中興隆山傳教和修建道觀,以傳播道教。宋代甘肅道教昌盛,當時蘭州的“九陽觀”影響頗大。九陽觀,在唐朝是傳播佛教的雲峰寺,宋時改為傳播道教的九陽觀。由於全真教首領丘處機前來甘肅隱居修道,蘭州和甘肅其他地區的追隨者甚多,這對蘭州和甘肅道教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宋時蘭州“九陽觀”的地理位置不錯,明肅王朱模決定在此重新興建道觀。他在其《金天觀記銘)中說:“歲已卯(1399年)仲夏,餘自甘州抵蘭邑。仰觀俯察,城之西南,山環三麵,有仙人舞袖之形,河距北流,如九曲之勢。玉案之峰在前,左右交加,劍水龍翔,虎伏掩映。

其墟欲作仙林,俛以為可。至庚辰(1400年),遂得其地,春肇其事,告成於秋。”因為“仙林”道觀竣工於秋,五行屬金,故名“金天觀”。

“金天觀”周圍有阿幹河水潺潺流淌,道人祈雨作法設壇觀內,又因臨近河水,所以就把這阿幹河也叫了雷壇河。

明肅王時期興建的金天觀依山傍水,規模宏大,紅牆綠瓦,殿宇重閣,林木蔥鬱,清幽壯麗,規模宏大。山門為三間牌樓,山門上“金天觀”三字由興隆山道主劉一明題寫。內有九天門、靈官殿、混元閣、文昌宮、老祖殿、慈母宮、雷祖殿、真武殿、丹房、鍾鼓樓、華佗廟等等一係列道家開壇布道的殿閣亭台。據觀內知情人講,昔日金天觀靈官殿內有風伯!雨師!公!電母的塑像“太乙殿內繪有祖巨幅壁畫40餘幅“其中有祖出巡圖、祖回宮圖等故事繪畫。祖的法相是藍臉“執鞭,坐騎是麒麟,有12位神帥隨其左右。祖殿後有三清殿、玉皇殿,還有明肅王朱模親自主持為金天觀首屆道主孫碧雲建造的“寰室”。寰室冬曖夏涼,非常適宜人的修身養性。孫碧雲是武當派道人,他既有道術學問,又是武當拳勇,可謂文武雙全。“土木之變”後,朱棣下詔在全國寺院道觀搜捕建文帝朱允墳,武當真人孫碧雲為避禍遂西行蘭州。抵蘭之後,他深受肅莊王朱模器重,受命主持金天觀,講道授拳,很快同道雲集,紛紛學道習武,一時盛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