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蘭州的寺(1 / 2)

寺是傳播佛教的廟宇’伊斯蘭教講經禮拜的地方是清真寺,古代有些官署也稱作寺,比如大理寺、太常寺。全國各地都有寺廟寺院,如北京的普渡寺,天津的獨樂寺,承德的殊像寺,杭州的靈隱寺,青海的塔爾寺,以及遍布山西五台山那些鱗次櫛比、造型美觀別致的眾多寺院廟宇,令人目不暇接,可謂“歎為觀止,’。

寺廟是傳播宗教文化的載體,宗教是具有悠久曆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現象,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佛教大約產生在公元前500年,基督教產生在公元1世紀早期,伊斯蘭教產生在7世紀初期。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超越國界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寺院內有人們崇拜的神,神靈是人們的信仰對象,代表著超自然和控製自然的力量。馬克思這樣論述神的存在:“……在每一個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馬克思認為,隻要民族存在,神就活在人們的觀念中,如果民族沒落了,神也就隨之消亡。所以,宗教文化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文明史,它與哲學、藝術、道德、科學,共同構建人類社會的豐富意識形態,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連綿不斷的自然災害,繁複紛亂的戰爭,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活,往往是促進宗教文化發展的動力。人們渴望和平安定,向往美好的生活,希冀心靈的慰藉,宗教信仰適應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各個朝代都興建了不少寺院。甘肅的寺院也不在少數,據1999年的有關資料統計,甘肅僅藏傳佛教寺院就有271座,其中蘭州有11座。

蘭州的藏傳佛教寺廟,最有名的是五泉山的嘛尼寺。嘛尼寺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蘊藏六字真言“晻嘛呢叭咪呼”,坐落在五泉山公園的中央偏西的山間,莊嚴別致,香火鼎盛。內有佛殿、觀音殿,還有風景秀麗的迎綠軒、飛黛廬、聽泉镓等一些精致典雅的園林設施。民國蘭州鄉賢名士劉爾圻在嘛尼寺題聯曰:“劃一段綠雲,好招呼酒國神仙,雲中飲酒;漏三分明月,便開辟詩人境界,月下吟詩。”1982年,日本佛教淨宗代表團曾經專程前來五泉山嘛尼寺禮佛拜佛,進行佛教文化交流。

蘭州市區的漢族佛教寺廟以白衣寺(今市博物館內)、五泉山的濬源寺(即崇慶寺)為主要代表。白衣寺建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因寺內塑有白衣大士觀音菩薩的像而得名。傳說,此寺是由蘭州肅王府的王妃們自發捐資修建的。內中有觀音閣、鐵醮樓、慈母宮、大殿,還有一座多子塔。多子塔通體磚砌,實心,麵堊白色,八角十三級,高近二十米,塔刹置綠色琉璃球。每層八麵開設佛龕,龕內塑有佛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下層正麵開設比上層各個佛龕還要大,內塑佛像三尊。

塔身每層簷角係有風鈴,隨風叮當作響。多子塔有蘭州肅王朱識銨親筆題寫的龕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由此可見,白衣寺當初的規模宏大,具有皇家王府寺院的氣派。想來專程來此禮佛、拜觀音,或者求子祈福的人,一定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