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蘭州的寺(2 / 2)

崇慶寺建造在五泉山。五泉山位於蘭州黃河以南的皋蘭山北麓,因為山上有甘露、掬月、摸子、恵、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濬源寺,也叫崇慶寺,始建於元代,寺內殿閣毗連,又相對獨立。內有臥佛殿、立佛殿、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金剛殿、大悲殿,等等一些相對獨立的分寺。與濬源寺相關聯的還有千佛閣、地藏寺、三教洞、文昌宮、太昊宮等一些亭台樓閣,這些建築群落,明清期間曾經多次重建續修,後來也不斷更新完善。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辟為五泉山公園,並增加了一些供廣大群眾參觀遊覽的文體娛樂場館。現在是蘭州著名的風景名勝,也是聲名遠播的旅遊文化景點。

然而,從本質上說,五泉山的景觀仍然是以濬源寺為代表的寺院文化。其所反映的思想內涵,也還是以寺院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這種文化彌漫在五泉山的方方麵麵。山中錯落有致的寺廟殿宇,各個寺院風格迥異神采逼真的佛像雕塑,山階層樓曆代名士賢達題寫的橫額對聯,那些侍奉佛祖的和尚僧人,繚繞的香火,悠遠沉雄的晨鍾暮鼓,虔誠頂禮膜拜的佛教信徒居士,這一切都是蘭州山寺文化的具體展現。

崇慶寺也稱濬源寺,它是蘭州的名寺,建築群坐落在五泉山間,因此也有人叫它五泉山寺。說起五泉山寺,就不能不說“五泉山人”--清末民初的蘭州鄉賢劉爾圻。劉爾圻世居蘭州,1890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並應聘五泉書院講席,後又任翰林院編修,在京供職三年。

之後辭官回到蘭州,主講五泉書院。

白雲蒼狗!歲月如流!劉爾圻滿懷深情地望著五泉山中那些破敗不堪的廟宇樓閣!心裏隱隱作痛!他下定決心要為家鄉這座曆史文化名山出資盡力!使之容顏一新“為此!他一方麵帶頭捐資!一方麵奔走呼號為修複五泉山募捐!曆盡千辛萬苦募捐到白銀四萬八千兩!全部用來修整五泉山。開工後連續五年!他不舍晝夜往來於五泉山!將大部分精力投人到寺院的重建中去。

竣工以後!他自號“五泉山人”,親自為五泉山的寺廟、亭台、樓閣、牌坊、廊柱題寫了200餘副橫額楹聯和詩詞。現在讀來依然是鄉情識烈,性格張揚,妙趣橫生。例如,臥佛殿楹聯:“還不起來麼此等功夫,怕是懶人都藉口(何妨睡著了,這般時代,尚成好夢亦歡心。”再如,大悲殿題聯:“眼不宜多,眼多則觀那人世間困苦顛連,徒增難過(手尤要少,手少則專抱我自家的精神念慮,免得亂抓。”

名山名寺名園名人名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五泉山寺的文化內涵,因此常看常新,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