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太平鼓,源於社火中的一種群鼓表演。社火也叫鬧春,是民間自發的一種古老的文體娛樂活動,一切群策群力,自籌自辦,從臘月到正月都是社火表演的好日子。村民們粉墨登場,鑼鼓開道,跑旱船,耍獅子,舞龍燈,踩高蹺,扭秧歌,各顯其能,熱鬧非凡。蘭州的社火,最耍人逗人的是“瘋婆子”。他男扮女裝,塗脂抹粉,扮相醜陋,白臉、大嘴、紅臉蛋,頭挽長讚,耳掛紅辣椒,手舞長煙袋,有的腰裏還別著一把大蒲扇,或者小笤帚,竭盡誇張地與相鄰一旁的雨師或觀眾眉來眼去,說笑逗樂,扭扭搭搭,放任張揚。他們出言詼諧,嘩眾取寵,無所忌諱,越是誇張,越是受人歡迎。
蘭州的太平鼓是雙麵鼓,鼓身長約七八十厘米,直徑約四五十厘米,鼓身一色大紅,上麵是龍獅彩繪,羊皮鼓麵也繪有太極八卦圖,鼓槌是牛筋麻繩擰成,上裹五色彩綢穗纓。鼓手頭戴武鬆帽,身著對襟白褂,黑燈籠褲,腳蹬雙梁青布鞋,紮裹腿,英氣勃勃,威風凜凜。隊長手持卷旗領頭指揮,鼓手以隊長節奏起舞打鼓,動作開闊,氣勢雄偉。
老人們說,咱這蘭州太平鼓年程久遠,元朝以前是鄉村普通的社火鼓隊,元朝以後才叫了太平鼓。老人們說,元末,蘭州的守城將軍是擴廓帖木耳,他的乳名叫王保保。王保保是位忠心元朝帝國的猛將,他固守蘭州,舍死與奪取蘭州城的明朝大軍抗爭,致使兵強馬壯的明軍久攻不下,徐達十分煩惱。情急之中,忽然心生一計,時逢鬧春時節,偶見村社鑼鼓,徐達便挑選了一些機靈的軍卒,裝扮成鼓手,鼓內暗藏兵器,混人社火隊中,潛人城內,然後以鼓點為號,裏應外合,一舉拿下了蘭州城。伴隨元末蘭州最後一位將軍的徹底失敗,贏來了大明王朝的太平,徐達十分高興!從此就將蘭州社火大鼓命名為“蘭州太平鼓”。
改革開放,帶來了蘭州太平鼓的春天,活躍在蘭州的群眾藝術工作者,主動深人基層下農村,積極搶救和改編這門曆史悠久的民間藝術。
1991年,為了迎接中國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的演出,蘭州以楊玉蘭%許齊為代表的群藝工作者,在省市區各級組織的領導下,以皋蘭縣西岔鄉鏵子村為基地,選取了八十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組成太平鼓隊,其中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17歲。他們針對以往太平鼓動作幅度小,舞蹈語言變化少的不足,擯棄了一些單調重複的小動作,大刀闊斧地引進秦腔中的“杆花子”“打旋子”,同時揉進印度舞中的大甩大跳,現代舞中的騰挪滑跳,充分的揚長避短,大膽地將舊式的慢敲慢打,改編成24節奏明快的大甩大打,讓太平鼓高打低擂,千變萬化,充分展現蘭州太平鼓的大氣磅礴,雄壯豪邁,在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從此,蘭州農民太平鼓名揚天下,步人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