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在古代!不僅是種打擊樂器,還是都城報告時辰的器具“鼓樓和鍾樓!一般是東西安置!鍾樓在東!
鼓樓在西!現在有些城市依然完好保留!比如西安、南京、酒泉、銀川等地的鍾鼓樓!都位居於繁華的市區“鼓的曆史很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最初的鼓!邊框是陶土!由於陶框易碎!後來改為木框!鼓麵是獸皮或蟒皮“單麵蒙皮的叫單麵鼓!如板鼓、八角鼓、定音鼓。雙麵蒙皮的叫雙麵鼓!比如縣府衙門的堂鼓!
說書唱戲的書鼓!跳舞用的長鼓。蘭州的太平鼓、陝北安塞的腰鼓!都是兩麵鼓。
古代的鼓!作用很多。它既是帝王出行的重要儀仗之一!又是古代軍隊的軍械和器具!報時發令!擊鼓為號!進攻防守!鼓舞士氣!慶祝勝利!都離不開鼓。正所謂“鼓之於雷霆!潤之於風雨”,少不了“鼓鍾欽欽”。曆史上著名的“曹劌論戰”,就是以鼓為號來指揮作戰!取得勝利的“在鼓的運用中!夜間擊鼓報更!更次各不相同!如三更鼓、五更鼓什麼的。至於軍隊的一通鼓、二通鼓!就更講究更複雜了!不但鼓槌的次數不同!擂鼓的時間也有區別。
此外,在雲貴川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鼓還是部族群落的標誌和圖騰,比如苗族、侗族的銅鼓。漢族地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和寺院也有鍾鼓樓,比如蘭州的白雲觀,依舊東鍾西鼓分立觀內。
鼓在民間百姓的娛樂生活中占有較大成分,說書唱戲跳舞社火都不能沒有鼓。俗話說“沒有鑼鼓不成戲”,敲起鑼,打起鼓,氣氛才熱烈,好戲方開場。戲班子裏的鼓師、琴師都是演員們敬重的樂師,他們是樂池裏的“大拿”。
古話說“百裏不同俗,十裏不同語”。甘肅自然地理形貌差異很大,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也是形式多樣,各不相同,戲曲舞蹈中的鼓也很有些差別。比如,武威地區的“攻鼓子”,是古代軍旅出征的鼓角和樂舞的遺存。隴南一帶的“鑼鼓草”是一種民間歌謠樂器,每年鋤草時節,“歌郎”在田頭地邊敲鑼打鼓,邊說邊唱,用以鼓舞人心,激發幹勁。天水地區的旋鼓,則是一種群眾廣泛參與的群鼓舞,少則幾十人,多則千百人,類似蘭州的太平鼓,陣容龐大,粗礦奔放,具有鮮明的西部特色。
蘭州的鼓是太平鼓。太平鼓不同於“蘭州鼓子”。“蘭州鼓子”簡稱“鼓子”,或“鼓子詞”,是種民間說唱曲藝。這種曲藝,其實是三弦、小樂鼓和說唱的聯袂。史載,“鼓子”是由宋詞元曲演變而來的,它與經文、變文也有些粘連和淵源。傳統的蘭州鼓子曲牌多達百種,演唱的段子也逾上千。鼓子詞取材廣泛,內容貼近百姓生活,演唱時小樂鼓領頭,三弦為主,揚琴、月琴、二胡、蕭、笛等事伴奏。這種以清唱為主的民間曲藝,經過曆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和改進,逐步成為內容新穎,可登大雅之堂的一種新的藝術表演形式,正在不斷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其中的小樂鼓與太平鼓萬萬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