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蘭州的鍾(1 / 2)

蘭州的鍾是泰和鐵鍾。泰和鐵鍾造型雄偉,體重萬斤,體高九尺(3米),口徑六尺(2米),鍾口呈八角形,聲音渾厚洪亮,聲波悠長遼遠。鑄造於金章宗即完顏璟)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距今1808年,是蘭州現存曆史久遠的金代金石文物之一,屬於重點保護文物。

泰和鐵鍾最早在華林山古峰寺內,後來古峰寺不幸被毀,隻好將其移至今蘭園蘭州先前最大的普照寺內。1939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我蘭州上空狂轟濫炸,致使已有1300多年曆史的恢弘寺院慘遭毀滅,隻剩下這口鐵鑄大鍾凜然趺坐在寺院,猶如磐石。1954年,政府將這尊泰和鐵鍾移至於五泉山內,特意為這尊身世不凡的大鍾修建了四角亭,冠名為“猛醒亭”。

泰和鉄鍾上的銘文,根據內容自然分割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是頌詞,中部是銘文,下部是捐資鑄鍾各位施主的姓名。上部有佛號頌詞,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的字樣“第二排是鑄造者郭鎬的款識:“維大金泰和二年歲次壬戌、五月甲辰朔,二十五日丙寅,鑄鍾一頂,計重一萬斤侍鑒郭鎬謹誌。”中間四周的銘文,由於年時已久,已經模糊不清“借助張介侯先生《養素堂集)所記,披露其銘文內容:“青山崇崇,白雲溶溶。靈山深處,時吼金龍。龍音惟哀,悲願是從。悲願者何?三界大雄。以悲願故,音滿太空。上搖玄府,下撼陰宮。仙聞生喜,鬼聞停凶。擊破地獄,救苦無窮。創之者海量珍公,銘之者誰?鶴發崆峒。於千萬年,永震西峰。”

泰和鐵鍾是佛教山寺之鍾,鑄造者以為金鍾長鳴,具有通貫天地的神力,震懾鬼魅魍魎的作用。在古代,鍾鼎是古銅器的總稱,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常常起著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首先,它是帝王將相祭祀天地神明不可缺少的器物,故而對於鍾鼎器物滿懷敬畏。其次,它是帝王國君為褒獎和推崇為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元勳的紀念之物,是銘刻英雄業績的有形載體,是“既勒銘於鍾鼎,又固形於丹青”的一種表彰功德的形式。說白了,就是把英雄的功勳和事跡銘刻在鍾鼎上,或將其形象描繪成圖像,用以彪炳他們的功德,弘揚榜樣的力量,供人敬仰,並為眾人所效仿。

另外,編鍾還是古代的打擊樂器。早在西周時期,那些大小不一的成套青銅編鍾,就高高懸掛於木架之上,大登大雅之堂,成為國君諸侯的吉慶仙樂縈耳繞梁。後來,一些貴族王侯也在飲宴時擊鍾列鼎,大講排場,這就是“鍾鳴鼎食”。

但是,一般說來,安置於寺院為國為民祈福消災,祈求國泰民安的寺鍾比較多。比如北京大鍾寺裏的那尊大鍾,高7米,重42噸,鍾口刻有金剛經,鍾內刻有法華經7卷,此鍾鑄造於明永樂年間,海內外聞名遐邇!再如甘肅境內靈台明昌寺的大鉄鍾,寧縣普照寺的貞元銅鍾,慶陽慈雲寺的女真文鉄鍾,都是佛寺之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