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有庵’白衣庵“辭書上對“庵”的解釋一般都很簡單!隻說是“小草屋”,而後再提一下“尼姑庵”。對於後者卻並不做較為詳細的解釋,不知道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忌諱,或是不便解釋之處“百年前的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正視慘淡的人生”,事物的存在與興廢都有其一定的社會原因和文化原因,“庵”
也是這樣,正視才是客觀正確的態度。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時候對一個字,一個詞,若不認真探究還真搞不明白。關於“小草屋”的意思,其實挺複雜,像北京的鬆筠庵、慈悲庵都不是普通的“小草屋”。鬆筠庵是明朝嘉靖時期名臣楊繼盛的故宅,也叫楊椒山祠,椒山是楊繼盛的字。明代稱鬆筠庵,清乾隆五十二年才改為楊椒山祠。裏麵亭台樓閣,屋宇寬敞,環境怡人,他兩次批評朝政的諫言草稿都鐫刻在亭內的石碑上,洋溢著一腔熱血赤誠。
陶然亭建於元代的慈悲庵,在陶然亭公園內,庵內存有遼壽昌五年和金天會九年(1131年)的兩尊佛經真言幢。與鬆筠庵同期建造的摩訶庵內,以前有明代壁畫,後殿的牆壁上鑲嵌著金剛經刻石。
在石景山區,有座三山庵,俗名麻家庵。此庵地處三山之間,規模不大,也比較簡陋,隻有一層院落,值錢的是正殿那方漢白玉石,上麵的花紋如同行雲流水,人稱“水雲石”。庵南邊有一處寬敞的廳,可供遠眺山景,欣賞自然風光,過去有個恰如其分又極富詩意的稱謂“翠微人畫”。三山庵創建的年代不詳,但有記載的是清代曾幾次修葺,說明這庵有幾次修葺的理由,那就是它很可能就是女性出家人的庵堂。否則不會如此偏僻,如此簡陋,又如此的清雅淡泊。
安徽歙縣的聖僧庵,是座前後兩進的三開間小寺廟,庵內早先的主持何人,庵中經過哪些變故,已經沒人再關心,隻有庵堂牆壁上的那些壁畫,那些黃賓虹的上祖黃柱的《渡海羅漢圖》,依舊散發著濃鬱的古文化氣息,默默訴說著庵堂寺廟裏那些陪伴在青燈黃卷下的女子是如何超凡脫俗,如何斬斷紅塵遁人空門,又如何在萬籟死寂的庵堂裏隨緣遂願,終老此生。
福建晉江的草庵,實際上是隋代十八碩儒的讀書處,也是我國惟一的摩尼教遺址,庵內的那尊波斯摩尼佛像矗立於元朝初期,佛像麵貌慈祥,風格迥異,具有鮮明的波斯雕塑文化特征。庵內的石柱上刻有中國對聯:“萬古峰中月色泉聲千古趣,八方池內天光雲影四時春。”可謂中西文化珠聯璧合,別有情味。
河南登封的初祖庵、二祖庵,都不是女性出家人的廟庵,而是初祖、二祖的修行所在地。初祖庵在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現存一殿兩亭,還有千佛閣。殿內有一棵虯龍蒼鬱的古柏,相傳是唐初禪宗六祖慧能所植。殿內的石柱上雕刻著武士、遊龍、舞鳳、麒麟、水獸,都是一般寺院極為罕見的,此外還有黃庭堅和蔡卞的書法石刻作品數十。二祖庵在少林寺西南的缽盂峰上,與初祖庵遙遙相望。二祖慧可,俗名姬光,是北魏時期的虎牢(今河南滎陽)人,他跟從菩提達摩學佛,得授衣缽之後,曾經在此養傷。傷痊愈,慧可便離開了這裏。於是,追隨二祖的弟子們特意在此建庵,以示紀念和緬懷。殿內大殿三楹,井四口,庵外有古塔三座,極是疏朗簡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