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縣的公園裏有個“雨香庵”,實際上是明代文學家冒辟疆隱居的水繪園。此庵不過是他眾多園林景觀中的一隅園林廂舍。
綜上所述,可知“庵”的含意蘊含何其豐富,中國漢字的涵蓋又是多麼的廣泛,名副其實的尼姑庵又是多麼的稀少,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蘭州的庵,是白衣庵,以前位於市區暢家巷,庵內有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的塑像,故而得名。因為暢家巷地處小稍門外,且奉佛為寺,故而也叫稍門寺。
白衣庵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蘭州最大的尼姑庵,曆代都是德高望重的女長老掌門,至今已延續153年。內有兩幅清代楹聯,讀來頗耐人尋味。一曰:“夜月千江天地曉,秋花一樹鏡台空。”二曰:“寶座生春,過眼煙雲非富貴;香台說法,白鸚能悟漸無言。”
1985年,政府批準稍門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名為白衣庵,由吉雲長老擔任寺庵長老。
1991年,城市改建道路,白衣庵恰在新規劃建設的道路之中,於是就將庵址移至在靜寧路南口。
1993年,緬甸華僑付鳳蓮居士為白衣庵饋贈漢白玉佛像五尊,成為庵內重點供奉的佛尊法相!為此更名為“玉佛寺”。現由僧蓮法師擔任寺院長老,主持玉佛寺。
廟庵搬遷數年,因周圍屢建高樓,又因施工不慎砸壞殿堂,加之倉促搬遷,建造質量欠佳,寺廟傾斜瀕危。在市區政府的關懷下,1999年得以重建。重建的玉佛寺,新建了山門、鍾鼓樓、天王殿、臥佛殿、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設置了藏經閣、玉觀堂、講經堂、念佛堂,以及僧房、地下室等一些樓堂殿所。現在的玉佛寺重簷握閣,莊嚴肅穆,佛堂羅列,井然有序,頗具規模。
如今,蘭州的庵堂,已經融合在洋洋大觀的寺院之中。雖然女性出家人依然吃齋念佛,木魚橐橐,雖然女性不斷出家,然而尼姑庵消失了,曾經單門獨立的尼姑庵真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