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二畫(1)(1 / 3)

人人願得而誅之

原著

《三國演義》第4回:“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

釋義

對那些身負重罪的惡人,無論誰都有權將他處置。意指罪大惡極,激起公憤。

出典

戰國·莊周《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夫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宋·朱熹注:“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不必士師也。”

例句

明·吾邱瑞《運甓記》第34出:“吾想功固當議,君不可仇。所謂亂臣賊子,人人得誅。”明·方汝浩《禪真後史》第42回:“自古說: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我老羊是個鐵漢,路見不平,開除此賊,事跡真實,何用涉疑?”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2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問甚官之尊卑!”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卷8:“馬順逆賊,助王振為惡,禍延社稷,今日事已至此,尚兀自放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清·錢彩《說嶽全傳》第12回:“古言: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何必再為啟奏?”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9回:“若要一網打盡,說不得卻要作一件欺心的事,生生的訛在他叔侄身上,使他贓證俱明,有口難分。所謂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原著

《三國演義》第57回:“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釋義

人臨死的時候,常常會說出善意或有益的真心話。體現了中國儒家文化認為人性本善的基本思想觀。

出典

春秋·孔丘《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例句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周舉傳》卷61:“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臣從事中郎周舉,清高忠正,可重任也。”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3:“古人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驗之此公,殆不其然。”清·徐述夔《快士傳》卷16:“知過一念,臨終乃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3:“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蓋生死之際,亦天良激發之時。”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方易簀前時,猶執長公子手訓之曰:做好官,不要錢。隻此六字,別無他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想其廉潔矣。”清·沈懋德《紅樓夢補》第43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或者這位蟠大奶奶因她生前磨挫了香菱這幾年,一時良心發現,抬一抬香菱也未可知。”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原著

《三國演義》第5回:“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釋義

英雄豪傑當中最驍勇善戰的要稱呂布,天下駿馬當中最飛奔如躍的良馬要算赤兔馬。呂布,東漢末年驍將。赤兔,呂布所騎的戰馬。

例句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呂布傳》卷7裴鬆之注引《曹瞞傳》:“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呂布傳》卷75李賢等注引《曹瞞傳》:“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唐·李賀《馬詩》:“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宋·李昉等《太平禦覽》卷496:“《曹操別傳》曰:呂布驍勇,且有駿馬,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3折:“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個好呂布也!”元·無名氏《連環計》第2折:“俺曾聽的有人說來,道是:人中呂布,女中貂嬋。不枉了一對兒好夫妻!”明·郭子章《蠙衣生馬記》卷上:“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明·無名氏《單刀劈四寇》第1折:“更有那千斤勇力,馬中赤兔似風疾;我是那人中呂布,容貌威儀,仗武藝能敵英勇將。”明·無名氏《單戰呂布》第3折:“張飛你聽著,天下人讚某的名: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今日盡皆輸與你。嗨,你是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