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縱敵,萬世之患
原著
《三國演義》第21回:“丞相縱不殺備,亦不當使之去。古人雲:一日縱敵,萬世之患。”
釋義
一旦放走了敵人,將留下無窮的後患。意指不可輕易放走敵人。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百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萬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薑戎。”
例句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張既傳》卷15:“今軍無見糧,當因敵為資。若虜見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則道險窮餓,兵還則出候寇鈔。如此,兵不得解。所謂一日縱敵,患在數世也。”晉·傅玄《傅子》:“以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曰: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史寧傳》卷28:“一日縱敵,數世之患。豈可舍將滅之寇,更煩再舉。人臣之禮,知無不為。”北朝·北齊·魏收《魏書·高恭之傳》卷77:“且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今若還師,令顥重完守具,征兵天下,所謂養虺成蛇,悔無及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卷161:“臣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何惜高澄一豎,以棄億兆之心!”宋·李昉等《太平禦覽》卷315:“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23:“豈不以秦兵扼其喉,胡騎迫其背,故甘辭厚幣,取安大國?臣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可惜高澄一豎,以棄億兆之心。”元·脫脫等《宋史·仇悆傳》卷399:“昔人謂一日縱敵,數世之患。願無失時之悔。”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8:“偶閱《野客叢書》,其采綴經史詩文中諺語凡四則,餘擇其足為勸戒者,裒載於此……一日縱敵,數世之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45回:“今乘喪用兵,明欺我之不能庇鄭也,我兵不出,真不能矣!襲鄭不已,勢將襲晉。諺雲:一日縱敵,數世貽殃。若不擊秦,何以自立?”
一言既出,何悔之有
原著
《三國演義》第51回:“(周)瑜曰:‘大丈夫一言既出,何悔之有!’”
釋義
凡是自己說過的話,決不更改或者反悔。表明言而有信,說話嚴謹。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講求信義的精彩語辭。
例句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3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明·羅懋登《西洋記》第23回:“唐狀元道:‘你若是輸了之時,卻不要反悔。’番官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明·羅懋登《西洋記》第70回:“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既是拿得女將來,我怎麼又和你反悔!”
一身都是膽
原著
《三國演義》第71回:“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後險峻之路,欣然謂孔明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三國演義》第71回:“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釋義
讚揚英雄豪傑膽量過人,氣概非凡,極其勇敢,無所畏懼。
出典
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趙雲傳》卷36裴鬆之注引《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例句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王雅傳》卷29:“雅左右奮擊,頻斬九級,敵眾稍卻,雅乃還軍。太祖歎曰:‘王雅舉身悉是膽也。’”元·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卷下:“陣前將軍有通身是膽的,請出問話。”元·脫脫等《宋史·楊掞傳》卷412:“(楊)掞退曰:‘王景宋滿身是膽,惜欠沉細者。’”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2折:“曹操稱我子龍一身都是膽,信不虛也。”明·宋濂等《元史·趙璧傳》卷159:“憲宗不悅,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渾身都是膽耶!吾亦為汝握兩手汗也!’”明·朱鼎《玉鏡台記》第34出:“虎臣一身都是膽,叱吒真梟悍。霜刃氣橫秋,利鏃如飛電。風聲凜凜山嶽撼,風聲凜凜山嶽撼!”明·孫梅錫《琴心記》第32出:“一身都是膽,滿口盡胡柴。自身陳奉便是,承恩主唐蒙之命,來哄相如。”清·袁枚《雨後自文殊院左折而下……是黃山最險處》詩:“我獨勇登先,所恃惟一敢……隻須趙子龍,渾身都是膽。”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1:“左邱明兩目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
一國不容二主
原著
《三國演義》第60回:“若召到蜀中,以部曲待之,劉備安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禮待之,又一國不容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