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一畫(2 / 2)

釋義

國家不可能同時有兩個君主,隻能有一個主宰者。意指國家統一,政權統一。

出典

漢·戴聖《禮記·坊記》:“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

例句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劉焉傳》卷75:“劉備有梟名,今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以賓客待之,則一國不容二主,此非自安之道。”民國·蔡東藩《兩晉演義》第92回:“將軍今留吳公,實非良策。孫伯符豈不欲留華子魚?但一境不容二主。所以縱還,將軍獨未聞此義麼?”民國·蔡東藩《五代史通俗演義》第48回:“大王血戰三年,始得長沙,一國不容二主,今日不除,他日悔無及了!”

一將守關,萬夫莫開

原著

《三國演義》第86回:“曹真兵出陽平關,趙子龍拒住各處險道,果然一將守關,萬夫莫開。”

釋義

一人把守關口,萬人也難攻占。意指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說明戰略地位重要,能幫助我們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出典

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卷15:“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此謂地勢。”

例句

晉·左思《蜀都賦》:“至於臨穀為塞,因山為障,峻岨塍埒,長城豁險,吞若臣防。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晉·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唐·房玄齡等《晉書·羊祜傳》卷34:“蜀之為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穀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當。”唐·李白《蜀道難》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元·脫脫等《宋史·王全斌傳》卷255:“劍門天險,古稱一夫荷戈,萬夫莫前,諸君宜各陳進取之策。”元·朱凱《昊天塔》第1折:“兵書有雲:一夫拚命,萬夫難敵。”明·無名氏《英烈傳》第75則:“橋上備著矢石、銃炮等物,以備攻擊,真所謂:一夫當關,萬人莫敵。橋下水勢彌天,澎湃若立。”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卷7:“那蓬頭嶺是個極險隘之處,真個是一夫當關,萬人難過。”清·唐芸洲《七劍十三俠》第55回:“若得築起土城,便可拒敵。正是:一人把關,萬夫莫開。”清·俞萬春《蕩寇誌》第91回:“那兗州府城東鎮陽關,兩山陡立,中夾泗河,峻險異常。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清·王夢吉《濟公全傳》第188回:“咱們這座臥牛磯慈雲觀不亞是鐵壁銅牆,天羅地網一般,一人把守,萬夫難過。”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5回:“因這潼關乃是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之地,路道狹窄,不便攻圍,所以叫做雞鳴三省,金鬥潼關;一人把守,萬夫難入,乃是一個險要的去處。”清·洪琮《白牡丹》第25回:“李通見山勢高峻,有如壁立;三座石頭關隘,真是一夫守險,萬夫莫過。”清·張小山《平金川全傳》第15回:“這土扈爾特部地方,是西方第一險要之處,周圍的山又高又峻,蜿蜒褒斜,如鐵桶相似,東西隻有兩條路可通出入,西路是往金川的,東路便是單濟勒劄營的所在,在此等天險的地方,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清·無名氏《蘭花夢奇傳》第42回:“明日寶珠吩咐眾將用擋牌在前,雖可擋些弓矢槍炮,到底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依然無功而回。”清·無名氏《新世弘勳》第21回:“況秦地阻山帶河,人強馬壯,一夫當關,萬騎莫入。”清·無名氏《繡戈袍全傳》第26回:“正是:一夫守隘,萬夫莫當。殽函之險,莫過於斯!”清·無名氏《雙鳳奇緣》第39回:“一麵添了兵丁擂木炮石灰瓶等件,準備守關,並不出戰,每日早晚親自巡視一番。正是:一人擋關,萬夫莫過。”清·無名氏《彭公案》第51回:“紫金山地麵寬大,方圓有一百三十餘裏,前有通天峰、靈牙峰、過雲峰三峰之險,咽喉有一線通天路,一人把守,萬夫莫過。”清·無名氏《吳三桂演義》第1回:“似若地勢,實屬天雄。真是一夫守關,可信萬人莫敵。”清·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101:“其國東有瞿塘三峽之險,北有劍閣棧道之阻。古人謂一夫守之,百人莫過。”民國·蔡東藩《後漢通俗演義》第20回:“側與貳竄入此穴,使殘眾堵住穴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民國·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第6回:“約行數十裏,已至大會砦。這砦依山為固,勢甚扼要,李筠收集敗兵,在此把守,幾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狀。”民國·蔡東藩《清史演義》第85回:“獨東南一隅,既無良將,又無重兵,隻有旅順口向稱天險,內闊外狹,層山環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