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薛舉:雄踞隴右的西秦霸王(2 / 2)

戰爭初期,薛仁杲占據扶風,李淵審時度勢,考慮到扶風特殊的地理位置,派次子秦王李世民前去解扶風之圍,薛仁杲兵敗,傷亡數千人,隻得退回隴右。扶風戰役失敗,使薛舉開始重新考慮時局,與朝中大臣共商國事,就是否應該投降發問道:“古來天子有降事否?”對此朝中大臣意見不一,黃門侍郎諸亮以越帝趙佗、蜀後主劉禪、近代肖琮為例,主張投降,他認為隻有投降才能轉禍為福。而曾被薛舉在起義前拘捕,又被得以重用的衛尉卿郝瑗以漢祖、蜀先主為例說明,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因一戰失敗就做投降敵人的亡國打算。薛舉聽後深感慚愧,以為郝瑗之言甚是有理,不但對其進行厚賞,而且不計前嫌,把郝瑗引為謀士,對他的謀略言聽計從。麵對戰敗後雙方兵力上的差距和寡不敵眾的現狀,薛舉聽從郝瑗的東聯梁師都,共為聲勢的建議,派使節帶大量錢財賄賂突厥莫賀咄設,請突厥出兵與薛軍攻打長安,爭奪天下。重金之下,莫賀咄設答應了西秦使者的要求,製定了薛軍先出兵,突厥軍隨行的軍事計劃。然而,西秦使者賄賂莫賀咄設之時,唐都水監宇文歆正出使突厥。當唐使得知了這一重要軍事行動之後,同樣用金帛賄賂突厥,使莫賀咄設反悔,拒絕與西秦聯合。西秦與突厥聯兵共同攻打唐軍的計劃破產,薛舉處於劣勢。

九九歸一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唐豐州總管張長遜率軍進擊宗羅。薛舉親自帶兵前去救援,軍屯高墌(今陝西省長武西北),先鋒到了幽州(今陝西省彬縣)、岐州(今陝西鳳翔)。秦王李世民據守,此時的李世民估計薛軍糧少,利在速戰,所以采取了堅壁不戰、等待對方疲倦的方略,拒不出兵。以此達到不傷一兵一卒,而又能拖垮薛軍的目的。戰爭陷入僵局,薛舉一籌莫展。但是後來李世民生病,把指揮權交給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並叮囑二人要嚴守城池,不得擅自出兵。然而在李世民回京養病之後,二人卻不聽勸告,為搶占軍功,一意孤行,擅自出兵攻打位於高墌西南的薛軍大營。薛舉抓住機會,率軍截斷唐軍的後路,前後夾擊,使其腹背受敵,唐軍大敗,死傷慘重,撤回長安。薛軍乘勝進軍攻占寧州(今甘肅省寧縣),挽回敗局。唐軍無力抵抗,處於劣勢,李淵甚至做出了準備遷都以避其鋒芒的計劃。

麵對這一大好形勢,郝瑗上書:“今唐軍新敗,將帥並擒,京師騷動,可乘勝直取長安。”薛舉接受了這一建議,準備攻打長安,誰知此時薛舉卻突然得重病,未曾出師便死在了折墌城(今甘肅省涇川東北),不久郝瑗也病死,西秦的政治大廈搖搖欲墜,危在旦夕。失敗後的唐軍,為鞏固新成立的唐王朝,徹底清除西北隱患,派人聯絡割據涼州的李軌,封其為涼王,準備東西夾擊薛軍。當李淵得知薛舉已死,便命其子李世民再次率軍攻打薛仁杲。薛仁杲派大將宗羅率軍10萬迎擊,雙方激戰,各有勝負,唐軍與宗羅軍在高墌相持60餘日。到十一月,薛軍糧草供應不足,將士離心,又有內史令翟長孫、將軍梁胡郎等率部投降唐軍,兵力削弱,李世民乘機攻打,薛軍大敗,薛仁杲被迫投降,曾經雄踞一方的“西秦”王朝滅亡了。

薛舉雖然失敗了,但他依然是曾經崛起於隴上的英雄,曾經輝煌過的西秦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