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媽祖祭典(1 / 2)

媽祖是我國沿海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及台灣諸島等地備受崇拜的海上保護神。關於媽祖的奇異生平、救海難等神跡傳說,在史籍、文人筆記和民眾口頭傳說中都屢有記述。相傳,媽祖於宋建隆元年(960)農曆三月二十三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一林姓人家。因初生一個月內都不啼哭,父母便名之林默,依當地稱謂習慣,又叫她林默娘、默娘。林默自幼聰穎過人,能誦經書、通醫理、善舟楫、識天氣等。她有很多超乎常人之處,平時又熱心幫助鄉人,深受鄰裏鄉親的喜愛。傳說中她還有乘席出海、夢中移神救海難等神異本領,常常救漁民於危難中,因此得“神女”“龍女”等稱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林默在登高時乘祥雲羽化升天。

感念林默生前行善濟世之功德,在她死後不久,鄉人在湄洲島上自發建廟奉祀,始稱“媽祖”,尊為護航女神,即海神。此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媽祖身著紅裝,於海上飛奔救助遇難呼救的人。於是,出海的船上逐漸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媽祖還得到宋、元、明、清曆代皇帝多次封賜,封號由最初的“夫人”不斷升級,終至“天妃”“天後”,乃至“天上聖母”無以複加,並被列入國家祀典。朝廷的累加封敕,最終樹立了媽祖至高無上的海神地位。媽祖廟也有媽祖閣、天後宮等不同稱呼。東南沿海及台灣等地閩方言文化區的民眾平時或危難時,慣以“媽祖”俗名稱之或求救。據說,緊急求救時,如喊媽祖,女神則如普通漁家女樣,顧不得梳妝,披發跣足而來,立顯靈驗;若喊天妃或天後,女神必鳳冠霞帔穿戴整齊才現身。為及時獲救,人們更多以平民化的媽祖之名呼救。

莆田湄洲島的媽祖廟作為媽祖海神的祖廟,成為祭祀海神的中心,曆代有多次擴建。明代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到湄洲島主持禦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媽祖廟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其原有的建築群逐漸荒廢,所剩無多,且規模較小。近年來,人們對湄洲媽祖廟進行了大量的複原修建工作,使其初具規模。這裏成了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宋元以來,隨著我國航海技術和海上對外貿易的發展,媽祖崇拜也被帶到東南亞、南亞等船行所到之處以及海外華人的僑居地。除了船上供奉媽祖像之外,人們還通過“分神”習俗在當地建有媽祖分廟。據統計,目前世界上頗具規模的媽祖分靈廟宇共達五千多座,分布在國內五百多個縣、市以及海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世界恭祭媽祖的民眾約兩億多人,每年前往湄洲媽祖祖廟朝拜的海內外遊人超過一百萬人次。我國台灣地區就有一千多座媽祖廟,北港的朝天宮、澎湖天後宮和鹿港天後宮等都為有名的媽祖廟。深圳赤灣媽祖廟、香港九龍媽祖廟和澳門媽祖閣曾並稱閩南三大媽祖廟。北方地區的天津天後宮也是著名的媽祖廟之一。

媽祖祭祀的固定日期有兩個,分別為媽祖誕生日和升天日。官方和民間都要舉行一係列隆重的祭祀儀式。平日出海、臨時遇難等民間小範圍的祭祀活動等則隨時可以進行。另外,在媽祖信仰的世代發展中,民眾又賦予了媽祖海神之外的神職,有求子嗣、求雨等願望時也不定期地向媽祖訴求。媽祖祭典習俗曆史悠久,影響深遠,尤其在我國大陸沿海、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一帶,媽祖形象可謂深入人心,老少皆知。依傳統,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生日和(或)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媽祖祖廟等其他分靈媽祖廟都要舉行隆重的媽祖祭典儀式。宋以來,曆代帝王不僅對媽祖頻頻褒封,還由朝廷頒布諭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到湄洲向媽祖致祭。明成祖則在南京天妃宮舉行禦祭,由太常寺卿主持,並配備樂舞。清康熙帝也屢次派朝臣詣湄洲致祭,雍正帝則複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