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宋真宗觀國書龍顏不悅。待遼國使臣出殿後對群臣道:“肖芷煙真是一個不安分的化外潑婦!這幾年朕念將士征戰之苦、黎民負擔之重,不願輕起戰端。她竟視朕為弱者!無端在九龍穀擺下一座什麼戰陣,信邀我大宋觀陣,且揚言:以此了斷宋遼之間的恩怨。真是豈有此理!”八賢王趙德芳奏道:“臣聞,凡事‘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肖氏既擺下此陣,必是蓄謀已久,誌在必得!不可輕視。聖上理應派要員前去一觀虛實,屆時,文則文對之,武則武對之罷了!吾泱泱大國豈能懼一惡婦人哉!”真宗大悅道:“王兄之言,正合朕意!”王全節奏道:“末將幼讀兵書,熟悉各種戰陣。願同李明率留守軍前去觀陣,如有可能必相機破之!以挫肖太後的凶焰!”真宗準奏,封王全節為領兵觀察使,李明副之,率十萬京城留守常備軍,前往九龍穀觀陣。
蕭太後何時擺下戰陣?目的何在?事從源頭說起。
當年魏州一仗,肖天佑損兵折將,大敗虧輸,在土金秀的保護下,帶萬餘殘兵狼狽不堪的逃回幽州,向肖太後請罪。按肖太後的脾氣,遼國失機傷師近十萬的主將是非殺不可的事。可肖天佑畢竟不是外人呀!自己能順利掌握耶律家的江山,全靠娘家兄弟肖天佑、肖天佐、叔父肖韃賴、以及大姑爺耶律休哥、二姑爺韓延壽、三姑爺木易扶持。肖天佐陣亡後,肖家就剩下肖天佑這個老兄弟。好像是絕戶頭生了個敗家子——扔了吧,就這一個,留著吧又不成器!思來想去歎口氣道:“大丞相啊!朕就這點家當,像你這種折騰法,用不了多久,朕就得‘趙匡胤捏窩窩——禦駕親征(蒸)啦!”羞的肖天佑老臉通紅,無地自容。韓昌看二舅爺下不來台,怕耶律家的人看笑話,奏道:“母後熄怒!末將以為:銅台兵敗,罪不在主將指揮無能!王欽若這個混蛋的情報不實是主要原因!其次,我軍也實在缺乏人才。母後請想,去銅台救駕的宋將中,能與肖丞相不相上下的悍將就有楊延昭、呼延讚、嶽勝,楊太保,王全節、李明等五六人之多!能與土金秀單打獨鬥數十合不敗的,有楊興、焦讚、孟良、楊太安、楊太平、楊太樂諸將,至餘能與耶律慶輩爭一日長短的還有數十人。這麼多強敵一齊出馬混戰,甭說肖丞相隻有三名主將,就是末將與斜珍、休哥、學古皆在場,也不過能多拚掉彼幾名牙將而已!獲勝無疑是癡人說夢!戰後,臣反複核對情報得知,這次宋皇出遊除呼延讚外,護駕將軍都是從未聞名的節度使一級軍官。可見宋軍實力之雄厚!據情報上的消息,宋有近四十名大小節度使,四百餘名關、鎮駐軍統將。如果武藝有一半與王全節、張開不相上下,我軍甭說攻宋,就連自保怕也難矣!”肖太後下氣道:“如卿之論,大遼是沒希望矣!麵對敵強我弱的局麵,且不論朕心情如何,卿等甘心嗎?”韓昌道:“臣以為事在人為!若聖上能采納臣的拙見,我大遼還是有希望的!”肖太後精神一振道:“願聞高論!請道其詳!”韓昌道:“其一,立即在國內外廣貼招賢榜,聘請奇人異士、武藝高強的能人,充實軍隊;其二,在軍中開展‘比武竟位’活動,各級統軍職位的任免、皆以武功高低為標準,不考慮出身、親疏,全靠比武爭奪!其三,對戰功卓絕的將軍不僅提升官職,且可將大宋的城鎮予先賜封為領地,激發其滅宋的鬥誌。如此舉措,大遼必能中興矣!”肖太後龍顏大悅對百官道:“延壽之論,字字千金!朕一概準奏、即行!”
招賢榜貼出後,自然有不少武士來投,無須贅言。關鍵是驚動了一位滿腹歪才的小人。此人名叫呂客,原籍中原南陽府白河口人氏,幼讀詩書,也練過幾招三腳貓的把式。雖然誌大才疏,卻愛做黃粱夢,一心要成為諸葛亮式的大人物。於是變賣並不富裕的家產,周遊列國、四處拜師,欲求異遇。幾年下來,沒學到經天緯地、出將入相的本領,對拆字、相麵、裝神弄鬼的江湖術士手段倒是心領神會、學有專精。偶聞華山陳摶老祖是個活神仙,就死皮賴臉地在山上求了一個多月,欲列入老祖的門牆。老祖觀其心術不正,既不點頭收他為徒,也不趕他下山,自然也不傳他什麼藝業。他也有耐性,每日主動為希夷先生打柴、做飯、灑掃洞府,一呆就是半年多。希夷先生是有名的睡仙,一覺少則十天半月,多則經年。每當老祖睡覺,這小子就在華山東西南北峰尋幽探古,滿山亂竄。也是王八撞了個鱉運氣,竟在南峰的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裏,找到一本甲骨文體的上古奇書。他翻閱數頁,對書上勾畫了了的甲骨文字多有不識,但也知道是教人習學迷魂、妖遁之類的密笈,心中狂喜,藏在身上,不辭而別下了華山。其實他不知此書共有三冊,上、中冊是教學輔國安邦,管軍打仗的正道。老祖得此書時,覺得下冊太陰毒,不便流傳人間,亦不忍心將古人的著作毀掉,就將此書藏入南峰人跡罕至的山洞石縫,也許是天意吧,讓呂客得到。呂客下山後,費時數月,花了不少錢,請懂古文的老秀才,將書中不認識的文字解釋明白。跑到關外老爺嶺的巔峰‘天池’,找了個石洞住下來,開始專心研究此書。天池的水極寒,水中生有數不清的小白魚,呂客不知此魚名叫‘寒水參魚’是練武之人、求之不得的上佳補品。偶捉而食之,覺得肉鮮美,甚樂,常以為食。數年過去把他吃的又幹、又瘦,卻寒暑不侵,百毒不懼,身體異於常人。五年過去,呂客覺得已盡得書中精髓,即下山開始行道江湖。自詡是八仙中呂洞賓的後人,受過呂真人的真傳。在白山黑水之間,為人批八字、算流年、請神驅鬼,倒也混出個名氣,人稱‘呂半仙’。後又到鮮俾、西夏等小國轉遊,錢倒是掙了不少,卻始終與官無緣。偶見遼國皇榜,喜從天降,急赴幽州應聘。
蕭太後見呂客骨瘦如柴、體似人幹,三縷狗油胡須下垂、雙目炯炯有神、道袍長袖飄飄,很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樣子。就問道:“不知先生生平所攻何學業?所擅何技?”呂客答曰:“山人武沒有抵千人的功力,但視千軍萬馬如草芥!文不如子牙、孔明的修為,然,視天下事如掌中觀紋。”太後又道:“敢問先生對遼宋之爭有何看法?”呂客道:“宋自太祖陳橋兵變至今,已曆三世。宋遼之間大小爭戰數十場,互有勝負,各自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宋雖有楊延昭之能、三關將士之勇也難以製遼於死地。遼雖有名將帥統領的數十萬精兵,也不敢孤注一擲,與宋決一死戰。這就是目前的態勢,不知太後以為然否?”太後道:“誠如斯言!先生何以教朕?”呂客道:“大遼的兵將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當今華夏之天下,除遼、宋兩大國外,尚有十幾個小國家,其掌神器者,無不對大宋的花花中原垂涎三尺!彼想而不動者,蓋因兵少將寡也!陛下想過否?若派能言善辯之使者遊說各國,或陳於利害,或賄以珠寶,或許以重利,不難誘其欣然出兵助遼圖大業。集腋成裘,同仇敵愾!何愁趙宋不滅乎!”肖太後大喜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先生高見如斯,堪比伏龍、鳳雛!朕大事圖成,必與先生共享之!”隨封呂客為國師,即派使者遊說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