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原本是想著趁朱棣不在,打北軍一個措手不及,再順便燒點什麼。但是,王小明與朱能卻讓他這個願望成為了泡影。
火槍弓箭再配合大炮,這樣的攻擊讓南軍士兵損失慘重,而朱能的最後一次進攻,則徹底成了壓垮南軍的最後一根稻草。若非盛庸跑得快,恐怕他這守衛濟南的第二功臣就要把命丟在這裏了。
擺脫了盛庸的阻撓,王小明與朱能更是加快了撤退的速度。不過這一次直到他們跟上了朱棣的大軍,也沒有任何的變故。看來,濟南守軍真的是被他們打怕了,根本就不敢再次出戰。
不過,雖然盛庸此次吃了個小虧,但是卻並不影響他的功績。他與鐵鉉,僅僅憑借著濟南一座危城以及幾萬殘兵敗將,便是抵擋了朱棣十幾萬大軍幾個月的時間。更是給平安爭取了時間,讓他收複了德州,對於南軍來說,這的確算得上是一個奇跡。
南京,朝堂。
朱允炆看著下麵喧嘩的眾臣,一反常態的沒有阻止。而且,他的臉上還帶著一分微笑。似乎是對這個場麵感到非常高興一樣。
的確,朱允炆現在就是非常的高興。現在他還好像是在夢中一樣,隻有一種天降五百萬兩銀子的感覺。
朝廷連續出兵北伐一年多,所得到的結果一直是失敗。朱允炆為這件事不知操碎了多少心。不論多少人,不論主帥是誰,在朱棣麵前都好像空氣一樣。甚至幾個月前的白溝河大敗之後,他已經開始考慮是不是要與朱棣分治天下以求生路。
得到了朱棣即將進攻濟南的消息,朱允炆也與其他的朝廷大臣一樣,認為濟南不可能保得住。
但是,前線傳來的消息卻讓他大吃一驚。濟南出了個鐵鉉,還有盛庸。他們兩個人居然真的抵擋住了朱棣的進攻。消息傳來,朝野震驚。要知道,當初李景隆前前後後幾十萬大軍都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可是這鐵鉉與盛庸僅僅憑借幾萬人便是擋住了朱棣前進的腳步,這豈不是說,此二人要比李景隆那個中看不中用的家夥強上太多?
對於李景隆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的評價。身為一代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在兵法戰陣一道居然不如自己曾經的一個部下盛庸以及書生出身的鐵鉉。對於他來說,這比敗給了朱棣更加令他無顏見人。但是,李景隆根本就不在意這些,他現在隻在乎自己不要再次與朱棣對抗,其他的事情在他的眼裏根本就不重要了。
而現在滿朝文武也根本就沒空理李景隆這個笨蛋。他們現在關心的,是濟南,是前線。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已經為自己的後路做了打算,不過還沒等實施,前方便是傳來了戰勝的消息。不僅僅是鐵鉉與盛庸成功守衛了濟南。更是平安收複了德州。這對於朝廷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慶幸自己的動作慢,如果自己早早地投奔了朱棣或者是做了別的什麼,恐怕現在就要追悔莫及了。也虧得朱允炆不知道他們現在都想法,否則的話,一定會將這些人通通踢出去砍了。
現在朱允炆可沒空管大臣們的想法,他隻知道,一年多的大戰,自己終於勝了朱棣一次。雖然不是自己親自帶兵,但是,這也是值得光宗耀祖的大事。他現在甚至已經想著要不要到太廟向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報個喜訊,與他說一說他的孫子終於打敗了他的兒子一次。
當然,興奮之餘,他也是不會忘了這一次真正讓朱棣吃了虧的大功臣的。
鐵鉉這個人他是知道的,洪武時期他便是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老朱同誌甚至還賜其字曰“鼎石”,可見朱元璋也是非常欣賞此人。
而現在看來,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山東參政已經不能夠彰顯鐵鉉的功績了。朱允炆微微地搖了搖頭,他已經是下定了決心。
但是,盛庸這個歌人他卻是不怎麼了解。別說是他,整個朝廷中對盛庸所了解的也沒有幾個人。這個人就好像憑空出現一般,在他與鐵鉉共同守衛濟南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哪裏人氏,更不要說他有過什麼功名在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