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管理日誌63(1 / 1)

十二月大匠無棄才 第四周(2)

有學問見識廣,敢於直言進諫,這是他的長處;喜愛生活享受,貪求謀財獲利,這是他的短處。現在淩敬為人寫碑文,教人讀《漢書》,用這個作為借口謀求財富利益。這和我們所說的不正相同嗎?陛下不任用他的長處,卻隻看到他的短處,以為臣子欺君罔上,我們臣子心中實在不服氣。

【筆記】

貞觀十一年(637),有人告訴唐太宗,由魏徵等人舉薦的淩敬曾向人索取過財物。太宗就此指責魏徵等人推薦不稱職的官員。魏徵回答說:“我每次推薦的時候,總是既講被舉薦人的長處,也講他們的短處。陛下您應該任用他的長處,不應該隻看到他的短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賢能的人才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魏徵正是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會在舉薦人才的時候,不搞一刀切。把被舉薦人的優點和缺點悉數告知,這樣便於皇帝任用,這是“人有所短,用其所長”的第一層意義。既然每個人都有不足,那麼,用人就沒有必要緊緊盯著他的短處,為何不能讓他充分施展長處而加以利用呢?魏徵對唐太宗的回複,表明了一個用人的立場: 如果從優點來看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是完美的;如果從缺點來看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永遠不會成為好人。所以,看人的角度不同,決定了這個人是人才還是平庸之輩。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加以任用,隻要能夠發揮這個人身上最大的優點和長處,就可以稱之為有一技之長的人才,而不必過於計較他身上是否存在其他的缺點。

星期四

勿使能者多勞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為害也,甚於秋螟。

——《帝範·務農第十》

【譯文】

讓一個人去耕種,而去養活百口人,這樣做的危害,是比秋天的蝗蟲去吞噬莊稼更可怕。

【筆記】

唐太宗的這句話強調了農耕的重要性。在古代,農業是立國安民的根本,隻有解決了百姓“吃”的問題,國家才會安定、發展。此外,唐太宗的這句話仍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不要使能者多勞。組織中能力較強的人,相比於其他人而言,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管理者就會特別信任和器重他,需要用人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他。因此,這個人就會比其他人接到更多的任務,承擔更多的責任,最後出現了很戲劇性的狀況——組織中很多人無事可做,而有些人卻忙得分身乏術。這樣不僅浪費人力資源,給有能力的人造成很重的負擔,而且不利於組織整體能力的提升。第一,明確常規事項的責任人。換言之,就是組織運營的日常事務,必須規定明確的責任人,不要輕易轉嫁到那些有能力者的肩膀上。第二,對無法明確責任人的事項,應當成立臨時工作組,讓有能力的人擔任組長,賦予他相應的職權,讓他能夠調遣和支配他人,這樣就可以避免所有事情都需要他親力親為的情況。第三,讓多勞者多得。勞有所獲,這不僅是對多勞者的公平,也是對平庸者的激勵。

星期五

擇善而用朕聞卿等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必擇善而用之。

——《貞觀政要·行幸第三十七》

【譯文】

我聽到你們臣下的規勸諫言,即使不能當時就聽從照辦的,經過再三思考審查之後,一定會選擇好的諫議加以采用。

【筆記】

在曆史上,唐太宗納諫如流的美德往往被人津津樂道。然而,唐太宗納諫如流的態度,其實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使考慮到國家社稷的安危,但至高無上的皇帝低下頭來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按照臣下的諫言執行,這需要作出怎樣的艱難選擇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唐太宗本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在諫言麵前毫不猶疑地接受,這正是他說的“縱不能當時即從”的重要原因。對於一般的帝王而言,當時不能即從很可能意味著臣下的諫言就不了了之,而唐太宗在納諫上還有另外一個重大的優點,就是“再三思審”。他要以個人冷靜的思考再次審查臣下意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不予采納;如果確實客觀合理,那就“必擇善而用之”。今天,現代企業領導在對待各級幹部和普通員工的建議上,也有能夠做到納諫如流的,但是大多數並非如此。無論是出於麵子問題,還是出於個人能力與普通員工、各級幹部之間有所差異,領導都應該學會唐太宗的“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通過理性的反思,最終實現“必擇善而用之”。對待建議要善於辨別分析,如果確實客觀公正,就應該當麵接受,樹立領導納諫如流的形象。即使當麵難以接受,也應該在事後仔細反思審查,根據判斷結果給予不同的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