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鼓戲的起源
花鼓戲是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各地的花鼓戲、采茶戲、燈戲和楊花柳等劇種的統稱。主要曲調來源於民間小調,如花腔、打鑼腔、川調、口子調、筒子腔等。
花鼓戲最早來源於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間技藝,這種技藝隻表演簡單的、沒有情節的歌舞。後在明代初步發展成打花鼓的歌舞情節,但仍不是戲曲。在乾、嘉年間流行的戲劇專著《心般白裘》中,收集了名叫“花鼓”的劇目,花鼓戲這才在清代中葉以戲曲形式在江南各地農村中盛行並流傳開來。這種源於民歌的花鼓,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鬧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醜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醜、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裏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二)花鼓戲的曆史沿革
從宋代“花鼓”的早期表演形式到明代打花鼓的歌舞情節,花鼓戲作為一種曆史悠久的戲曲表演形式慢慢發生著舞台和組織形式的變化。清代中後期,花鼓戲開始逐步發展成打花鼓的歌舞情節,但仍舊不是戲曲,後期才以戲曲的形式發展開來,並得到了群眾的厚愛。早期的花鼓戲是半職業性的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二百人。訓練演員采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出戲。過去,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公演。
據1981年統計,湖南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四百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1949年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裏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三百餘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例如: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呐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聯綴結構,“腔”、“流”(數板)結合,不托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嶽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三)花鼓戲的現狀
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近年來,“戲曲危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湖南花鼓戲而言,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民間習俗的日趨式微、表演群體的寥落、傳唱環境的變遷以及媒體強勢的衝擊等都極大地影響了其生存狀態。隨著城市文化步伐加快,湖南的文化產業異軍突起,享譽全國。然而多元化的文化發展使得一些“歌廳文化”充斥市場,造成了花鼓戲觀眾急劇流失,並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觀眾流失,票價為維持成本不得不上漲,觀眾少,演員收入低,演出成本卻居高不下,最後,劇團難以正常演出。當年為數眾多的劇團如今所剩寥寥,由於得不到經費支持,一些堅持排戲演出的劇團正苦苦為生計掙紮。
由於演出市場的不斷萎縮,花鼓戲行業演員收入低的現象已眾所周知。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選擇花鼓戲的年輕苗子越來越少,而已入行的花鼓戲演員則“走穴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