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西周豐鎬,秦中第一都城(1 / 3)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走近長安

秦中也稱關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古人習慣上將函穀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因而又號稱“八百裏秦川”。

關中地處陝西潼關以西到寶雞市以東的關中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鹹陽市和渭南市五個地級市。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裏”、“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曆時一千一百多年。

周人的曆史,差不多和夏人、商人一樣悠遠。隻不過在滅商之前,周人一直是這兩個王朝治下的一個部族。周人是一個與神話和傳說息息相關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後稷,傳說是一名叫薑的女子因為在野外踩了上帝足跡而懷孕生下的。他對耕種有著天生的興趣和才能,他耕種的穀物收成非常好,還教會了其他人耕作,並且開辟了以穀物祭祀上帝的傳統。

周族的首領從舜到夏朝的前期,一直擔任後稷的官,幫助管理農業。夏朝到了太康時期,由於太康整天打獵,不問國事,夏都最後被東夷的後羿占領。太康失國之後,四周的少數民族也隨之發生叛亂。周族在山西西南部的邰地也受到動亂的侵擾,無法再呆下去。周族首領就帶領族眾,沿著黃河、渭河逆流而上,來到今陝西中部的武功。周族人在這塊地方定居下來,仍把這塊地方稱為“邰”。少康中興後,周族祖先繼續擔任後稷的官。夏王以新遷居的地方作為後稷的封邑。

夏朝末期,桀暴虐無道,諸侯紛紛叛離。東部商族的勢力迅速興起,取代夏朝政權之後,步步向西進逼。與夏朝有著密切關係的周族,這個時候也受到蠻夷和商朝兩股勢力的夾擊,無法再在原地生活下去。於是,在夏朝當最後一任後稷官的首領,又帶領族眾從邰地出發,朝西北方向轉移。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今甘肅慶陽一帶。這裏雖然四周都是戎狄少數民族,但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是比較理想的農業耕作區。周族來到這裏,便墾殖播種,經營農業。因為自夏朝滅亡後,周族首領不再擔任後稷之官,不再稱後稷,就改用自己的名字來稱呼,其首領改稱“不突”。這是周族人的第二次大遷徙。

公劉、古公奠定基業

公劉是鞠的兒子,是周人來到慶陽後的第三代領導人,也是真正在這塊黃土地上出生的周人。當他的祖父和父親在慶陽定居擴土,開創農耕的時候,他還未到人世。夏桀初年,公劉出生在今慶城縣玄馬鄉樊家老莊村,後人稱此地為“天子掌”。公劉自小受到農耕文化的熏陶,長大後繼承父誌,複修後稷之業,行地宜”使豳地農牧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使“行者有資,“務耕種,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其德”。可以說,公劉是周先祖中功勞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位領袖人物。他是整個豳地疆域的開拓者,農耕文化的奠基者。

公劉時期,周人經常受到戎狄侵擾,所居領地的自然環境也比較惡劣,於是在夏桀22年,他率領族人遷到豳(音賓,在今陝西彬縣東北)。《詩·大雅·公劉》篇對公劉這次南遷做了詳細的描述和頌揚。詩中說,公劉察看原野忙又忙,登上小山坡,又到平原上;站在大原看南崗,發現了能建都城的好地方;於是定居建新邦,開墾豳地寬又長;大家殺豬宰牛羊,共推公劉做君長。

在自然條件較好的董誌原、早勝原和彬長地區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周人開始有計劃地營建房屋,開墾荒地,不久就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周族的貴族們擇吉日飲酒聚會,祭祀祈禱,正式推舉公劉作宗主和國君,並正式建立了豳國。

為了發展生產,改善居住環境,公劉帶領周族人順著漆水、沮水向南,渡過渭水,取來鍛礪生產工具和為房屋建築打基礎的大石塊。他們整理田地,為的是多收糧食;他們營造大的宮室,為的是有一個公共活動的場所;他們測量日影的長短,為的是製定曆法,把握生產的時節。為了保衛他們的勞動成果,周族還在豳地建立了軍隊。這支軍隊由三個支隊組成,每個支隊各有自己的武器裝備、旗幟標誌和保衛任務。經過一個時期的艱苦奮鬥,他們的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家家戶戶都蓄積了足夠的糧食和資財。附近百姓看到周族人民安居樂業的富足生活,都紛紛前來歸附。周族自後稷以來到公劉時期,又進入公劉墓到一個發展興旺的新階段。

周族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與公劉的辛勤經營是分不開的,孟子稱“公劉好貨”,就是說他喜歡積聚財物,肯定了他帶領周族人勤勞致富的功績。《詩經》稱其為“篤公劉”,就是讚揚他勤勞忠厚。

此後,公劉傳位於兒子慶節,經皇仆、差弗、毀瑜、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傳至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一名古公父,為後稷第十二代孫,是周文王的祖父。在周人發展史上,他是一個上承後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

古公亶父繼位之後,周人屢屢受到戎狄的威逼,戎狄的獯(xūn,熏)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了他們。後來又來侵擾,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反擊。古公說:是想讓他“民眾擁立君主,給大家謀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民眾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經反複思量,於是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政策,決定把世代居住的豳地讓給獯育,自己向南遷移。古公亶父率領姬姓氏族二千餘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下的周原。周原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臨滾滾東流的渭河,西側有汧河,東側有漆水河。東西長約七十餘公裏,南北寬約二十餘公裏。岐山山脈綿亙東西,山麓的平均海拔在九百米左右。周原水源豐富,氣候宜人,土肥地美,適於農耕與狩獵,岐山則是它的一座天然屏障。經過一番占卜,結果是“大吉”,古公亶父就決定在此定居。從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稱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周族人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疏溝整地,劃分邑落,開發沃野,造房建屋。並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官職庶務,改變了過去遊牧民族的習俗,開始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周族逐步強盛起來。豳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視古公為仁人,也扶老攜幼紛紛前來歸附。因地處周原,初具國家雛形,於是定國號為“周”。

周原遺址,這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曆史上的周原範圍北至岐山,南臨渭水,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伯、虞仲和季曆。大約在公元前1146年,古公謝世,太伯、虞仲想讓位給季曆,於是出遊荊楚,最後太伯在東部沿海建立了吳國。古公亶父的小兒子季曆繼位,季曆的兒子就是姬昌,即周文王。

自古公亶父到文王晚期,周原一直是早周都邑。公元前十一世紀,文王遷居豐地之後,這裏仍然是周人活動的重要場所。後來武王滅商,將周原分封給貴族周公、召公。周王和諸侯大臣也經常來此進行祭祀活動,直到戎人入侵,平王東遷洛邑,才毀於戰火,最終廢棄。

文王作豐,武王居鎬

就在商紂王沉湎酒色、荒淫無度,致使朝綱敗壞、人心離散之時,周人的首領“西伯侯”姬昌卻將自己的封地治理得日益強盛。“西伯”的稱號是商王朝封給周文王的。“西伯”(方國)“伯”“爸”“霸”同音即西部諸侯之長。在上古、、同意,所以“西伯”其實就是“西霸”,由此可見周人勢力的強大。

西周國力的日益強大,自然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將姬昌拘押於羑裏(今河南湯陰縣)。文王被囚禁羑裏以後,紂和那些奸臣們還不甘心,暗地派了許多密探嚴加監視看管他,隻要發現他一點過錯就會處死他。姬昌深知自己的處境險惡,每日謹言慎行,白天背土修獄牆,夜裏就著地窖的草席研究學問。表麵上對商紂王十分虔誠,飯前跪拜,飯後謝恩,周文王感謝紂王赦命之情。他將仇恨深埋心底,專心致誌地推理伏羲八卦,用天幹、地支,陰陽兩分法,又把文王八卦演變為八八六十四爻,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較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周易八卦》。與此同時,周臣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搜求天下美女、寶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