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西周豐鎬,秦中第一都城(2 / 3)

珠玉獻給紂王。好色的紂王見了美女不禁大喜,“僅此一物(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之多!”於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並賞給他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的諸侯。這就是史書中說的文王“羑裏之厄”。

文王出獄後,奮發圖強,發展生產,招賢納士,練兵積糧,加快了翦商的步伐。他一麵向紂王獻地,請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麵訪賢任能,壯大國力。他出獵在渭水河邊巧遇年已垂老、懷才不遇的薑尚(薑子牙)。文王同他談話,相互談得很投機,文王了解到薑尚確有真才,便讓薑尚與他同車而歸,拜薑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文王在位時,是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麵目出現,表麵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裏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之間的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遊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最大的一個障礙。在滅掉了位於灃河流域的崇國後,姬昌根據薑尚的建議,在灃河中遊建立了新的都城豐京。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姬昌把都城從岐邑遷到了豐京。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至他晚年時,周國已經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政治優勢。但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尚書·無逸》和《呂氏春秋·製樂》都說他享國五十年,稱王前立國四十三年。死後葬於畢(指陝西長安縣與鹹陽之間渭水南北岸,境域較廣)。

文王去世後,武王繼承了他的未竟事業。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諸侯,統率兵車三百乘、三千勇士、四萬五千甲兵,討伐紂王,雙方軍隊會戰於牧野。商軍中不堪壓迫的奴隸兵,陣前倒戈起義,導致商軍大敗,紂王自焚。隨後,周武王根據占卜的結果,決定再建新都鎬京,因諸侯朝宗在此,因此又稱宗周。豐鎬二京隔河相望,距離隻有二十五裏。鎬京建成以後,豐京並沒有廢棄。武王在鎬京宣布西周王朝建立,分封諸侯,設立禮製,建宗立廟,拉開了西周曆史的帷幕。至此,豐鎬二京開了西安地區建都的先河。成為西周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的豐鎬二京,近三百年間並行不廢,經曆了十一代十二位帝王。

西周王朝開創了一個以血緣和軍事為紐帶的封邦建國體製,到成王和康王時期,中國曆史上迎來了第一個盛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時,天子所居的王都、諸侯的城、卿大夫的采邑有嚴格的大小等級之分。史料記載,在當時,王城見方九裏,公城見方七裏,侯城見方五裏,子男城見方三裏。

豐鎬都城建有宗廟、宮殿以及大池等一係列建築,以周天子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集團在這些地方舉行冊命、慶功、賞罰、祭祀、出征等活動。當然,周朝後代的天子們也不會忘記享樂。豐鎬兩京一帶還有供天子漁獵遊玩的苑囿。詩經記載豐鎬有“靈囿”,苑內草木繁茂,獐鹿成群,苑囿之內有水泊,名“靈池”,池邊飛鳥叢集,池中遊魚競躍。

但遺憾的是,考古工作者迄今還沒有找到有關豐鎬二京的城牆。從1951年開始,豐鎬遺址的考古工作基本未中斷過。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西周宮殿基址坐落在大型的夯土台基上,主體建築中心部位夯土層厚達五米,建築的平麵呈“工”字形,居於中央的主體建築南北長五十九米,東西寬二十三米,其恢宏的氣勢可見一斑。

褒姒一笑,幽王失國

豐鎬二京的繁華並沒有持續多久。由於連年征戰,國力衰竭,各諸侯國對王室的離心傾向日益增長,西周王朝的統治呈現出風雨飄搖的跡象。

約公元前858年,周厲王即位。他在位時,發生了多次災荒,莊稼歉收,民不聊生,貴族們卻依然吃喝玩樂,不管人民的死活。周厲王十四年(約前844年),為聚斂更多的財富以供享用,強行宣布山林川澤為王所有,不許平民在裏麵樵采漁獵。他還找來巫師,監視發表不同意見的怨恨者。於是,人們隻能“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亂,厲王被迫出逃到彘(今山西霍縣)。這樣,周朝就出現了長達十四年的“共伯和代王政”時期,直到周厲王死於彘,這段由諸侯貴族代行王權的時期才結束,周厲王的兒子靜即位。他即位後,西周王朝出現了一次短暫的中興,即“宣王中興”。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周軍伐薑氏之戎,兩軍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縣南),周軍大敗,宣王調去作戰的“南國之師”被全部摧毀。短暫的“宣王中興”至此黯然結束。

公元前781年,宣王去世,西周王朝迎來了第十二任天子,也是王朝的末世之君——周幽王。

周幽王姬宮湦,在中國曆史中這個名字的知名度雖然不是很高,但若論被後世唾罵最多的古代君王,幽王無論如何都能算得上一號。若論其作為,被人引為古訓的便是“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在位時任用奸佞,國人大多不滿,政局一片混亂。關中地區發生地震,河流幹枯,旱災嚴重,草木莊稼枯死,民眾隻得離開家園,四處逃生。而幽王卻置地震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於不顧,為了得到美女褒姒,發動了對褒國的戰爭。

褒姒是得到了,但褒姒整日雙眉緊鎖,愁容滿麵。幽王傳令文武大臣,如果誰有辦法博得褒姒一笑,就大大有賞。

那時,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如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非常生氣,但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褒姒終於笑了,隻是這莞爾一笑,便笑掉了整個朝代。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再相信烽火了,諸侯與王室漸漸離心離德,再也不來管天子的死活了。

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幽王因為寵愛褒姒,廢掉原來所立的太子宜臼及其母申王後,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太子的廢立,加劇了局勢的動蕩。宜臼逃到舅舅申侯處(今河南南陽一帶的申國)。幽王怒申侯,欲舉兵討之。申侯一不做二不休,幹脆聯合西方的犬戎共同伐周。外敵入侵,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受盡了“戲諸侯”之苦,沒人再派救兵前來。犬戎和申侯殺幽王、伯服於驪山之下,於是西周滅亡。隨後,廢太子宜臼在鄭、晉、秦等幾路諸侯的保護下即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王朝開始。此後,豐鎬失去了作為都城的職能,變為一片廢墟。《詩經·王風·黍離》中記下了當時荒涼的景象:彼稷之苗。行“彼黍離離,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此後,朝代更迭,戰亂擾攘。西漢武帝(前140—前87年)時期,在鎬京故址上修鑿了昆明池。東漢初年此處又淪為軍墾基地。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兵火的衝擊,大約至唐宋以後,人們已不知豐鎬都城所在。

《周禮》奠定營國製度

曆史的埃塵早已湮沒了西周豐鎬,但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對周人的都城規劃有一個回顧性和理想化的描述:“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都城布局模式:以宮室為中心,以正南北軸線為主軸定位,王宮的左邊是祭祀王族祖先的宗廟,右邊是祭祀土地的社稷壇,王宮後是商業貿易市場,在宮前是朝會諸侯群臣的庭殿。整個城市方正規整,每邊三門,街道方格網狀縱橫交錯。

《考工記》提供的雖是一種理想化的城市模式,但自東周以後,中國都城大體都遵循這樣一種布局。至今猶存的明清北京,便是中國傳統模式的活化石。

《詩·大雅·文王有聲》說“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說明鎬京的選址也經過了“占卜問天”這一必不可免的宗教程序,從豐鎬遺址已有“四神”瓦當的情況來看,此時對天的意誌特別重視,都城選址規劃要體現上天的意願,表明周人是秉承上天的安排來統治人間的,周王就是天子。四神分守四方,周王就在天的中央發號施令。

周王朝是一個宗法製國家,西周初期,百廢俱興,周天子大興土木,遂使建築文化顯得空前發達。為此,周王朝製定了與宗法製、等級製相適應的一套城邑營建製度,記載於《周禮·考工記》等文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