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秦都鹹陽,沒有城牆的都城(2 / 3)

始皇帝法天象地造鹹陽

秦在翦除六國之後,群臣曾進諫:誅殘賊,海內“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為郡縣,法令為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結果,秦始皇卻回答說:‘泰’‘皇’采上古號,‘皇帝’”

“去著,‘帝’號曰。是為始皇

帝。這便是借上古稱天的名號,享用天的權威。

同樣,秦王朝以天為則,皇宮建築也極力追求與天同構。據《三輔黃圖》記載,秦始皇“築鹹陽宮,因此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秦始皇首先對鹹陽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使之富麗堂皇,氣勢非凡,以象征天帝的紫薇宮。這也是後世將宮城稱為“紫禁城”的由來。由於這樣的改造受到舊城格局的限製較多,難以盡情施展,因此,秦始皇又將新都建設的重點移到了渭南。秦始皇即位的第二年,就在渭南興建信宮和甘泉前殿。“更命南信宮為極廟,象天極”。將渭南信宮改為極廟之後,又打算將其移入正在興建中的規模龐大的阿房宮。

天象,以其神秘與莊嚴成為中國古代帝王經常借用的萬能法寶。中國天界體現著中國天文體係的鮮明特色,即:滿天星辰並非自生,而是因為天帝的存在被“安排”“帝”也是正義與真理的象征,是絕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所在,對至上的主宰。因此,從古到今,無論是抱殘守缺的統治者,還是篡朝謀位的野心家,都喜好借助於、、等等來粉飾自己,“天”“天象”“天命”達到自己的目的。古人認為,天界是一個以北極“帝星”為中心,以“四象、五宮、二十八宿”為主幹,組織嚴密、“帝星”“紫微等級森嚴的龐大體係。在這一體係中,所居的垣”是最莊嚴、最神聖的府第。因其位居“五宮”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是天帝(即北極星)常居的天宮神闕,其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矗立著四座神宮: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並二十八宿,異向同心,和漫天的星鬥一起,環繞著帝星,猶如臣下奉君,形成拱衛之勢。《中庸》裏記載:人“天道恒象,事或遵。北極是以比聖,眾星是以喻臣。紫宸豈惟大邦是控,臨朝禦眾而已。實將先天稽極,後極立經,然後為政同乎北極,來方類乎眾星。”可以說,天宮中主從有序,等級分明,天帝、後妃、三公、四輔各居其位,左右星官各司其職,秩序井然—— —東藩大臣是“左樞”、、、、、;“上宰”“少宰”“上弼”“少弼”“少衛”西藩大臣是“右樞”“少尉”“上輔”“少輔”“少衛”“上丞”、、、、、。十二星辰同時又象征紫微宮的堅固城垣,分稱“紫微左垣”與“紫微右垣”,二者合璧,構成一座完整的宮苑,甚至還有天帝率諸神常幸從的集市———天市等。

古人從天體的運行中,發現了北極星的神秘莫測之後,不僅把它看成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在,擁戴它做至高無上的宇宙主宰,也從建築格局上開始進行模仿,並尋求象征物(建築)與“存在物”(想象中的天體世界)的物物相對;發展到後來,又以都城的內城建築群體象征紫微,外城郭建築群象征二十八宿,乃至全天星鬥。說:白虎、朱雀、玄武,以正四《三輔黃圖》“蒼龍、天之四靈,方,王者製宮闕殿閣取法焉。”這便是“法天”、“象天”。張衡在他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在天成象,地中說:在地成形。天有九位,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性情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這是說天上有多少種現象,地上就有多少種形體,各種現象和形體之間都相互聯係,彼此影響,並遵循著自然相生的原則而產生。接著他又解釋“三辰”:“文曜麗樂天,其動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陽精之宗;月者,陰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眾星布列,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意思是,在選擇國都時地上的山川形勢要與天上星象感應相通:在天為帝座星宮,在地為帝王之都;天上有銀河天漢,地上有長江大河;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則以垣局建造城池,以分地域、九州。《史記·天官書》在專論日月星辰之象時,便說天是以中宮天極星為中樞,輔以三公,子屬正妃、後宮,旁及內宮,外職士農工商,建成秩序嚴整的天上王國。這就是“眾星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秦始皇把自己居住的宮殿比做天上泰乙神的紫宮與營室,渭河象征“天漢”,橫橋象征“閣道”,從阿房宮出發到渭北的鹹陽宮,就像天帝從紫宮出來一樣,經過閣道六星,橫渡天河,直達營室星。將鹹陽周圍各宮比擬為星辰,形成分別以鹹陽宮和阿房宮為中心的橫跨渭河的兩組龐大宮城群,這樣,秦都鹹陽的布局呈現出一副壯麗而爛漫的景色。每年十月,天象恰好與鹹陽城的布局完全吻合。此時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渭水相互重疊,渭河兩岸的眾多宮殿交相輝映,橫橋猶如鵲橋,使牛郎織女得以團聚,使人仿佛置身於天地人間一體的奇妙世界。正是出於“法天象地”的意識,秦人在建造鹹陽城的時候,建造了恢宏的宮室,堅固的宮城,卻唯獨沒有建造城牆。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對秦都鹹陽故址開始考查和試掘以來,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至今仍然沒有獲得有關鹹陽城址的蹤跡。

“象天設計”、天人相應的觀念不僅在秦都的設計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連秦始皇陵也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因此,可以說秦朝都城——鹹陽的總體構思和皇宮的布局,都是“象天法地,天地感通”的見證。

帝王陵墓是都城規劃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帝王陵墓布局在城外,使城區與墓區嚴格分開、陰陽有別是秦人的一貫風格,如秦雍城的十幾座秦公大墓都建在城南的雍水之南。陵寢代表了與現實世界相反的陰間世界,其選址規劃的功利性、實用性較弱,而理想主義色彩則更為濃厚。

秦始皇陵位於驪山之陰的“酈山之阿”。驪山東西橫亙五十餘裏,植被茂密,風景優美,自古就以風光旖旎和溫泉而馳名,秦始皇曾在此修建離宮。這裏交通便利,通往關東的大道從驪山北麓經過,驪山和阿房宮之間有長達八十裏的閣道相連。渭河在北,蜿蜒而東,由驪山發育而下的眾多河流,由南而北注入渭河。驪山腳下是由山穀流水造成的帶狀衝積扇群,秦始皇陵就位於其中最大衝積扇的前沿地帶,這裏背山麵水,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呈現出山環水繞的格局。

秦始皇陵

秦漢時代,將陰陽五行、《周易》等思想應用於都邑、宅地、墓地選址的堪輿地理之術已經萌芽。秦始皇死後,負責督修長城和馳道的蒙恬也被秦二世賜死,他在臨終前將自己的死因歸為“絕地脈”的報應。“地脈”即大地之脈。這一概念產生於將大地喻為人體,大地也是有生命的活體,大地各部分之間是通過類似於人體的經絡穴位相貫通的,大地也有穴位,這種認識在後世的風水著作中有了進一步的發揮。《水龍經·水法篇》說:“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發微論·剛柔篇》說:“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血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