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秦都鹹陽,沒有城牆的都城(1 / 3)

秦的祖先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一個支係,以燕子為圖騰,作為他們部落的標誌。秦人的祖先叫女修,相傳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懷孕,生了一個孩子叫大業。那時,秦人部落還過著遊牧的生活,他們的活動區域大約在黃河下遊的東海之濱。到了大費做秦人部落首領時,他幫助著名的賢人舜調馴鳥獸,很有成績,舜便賜他為“嬴”姓,當時“秦”這個名稱尚未出現。大費還同大禹一起治過洪水。

收複周朝失地,從奴隸到國君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黃河中遊地區出現了中國第一個奴隸製政權——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製之下。夏代末年,大費的後代費昌脫離夏桀,投奔商族,並參加了商首領湯發動的推翻夏朝的戰爭。商朝建立後,費昌為湯駕車,其後代世世為商做事,社會地位比較高。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發動滅商戰爭,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成王年幼,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勢力發動了叛亂,“嬴”姓氏族也參加了這次叛亂。平叛後,西周統治者將秦人的祖先從黃河中下遊趕到西方荒涼的黃土高原,在周的西部邊陲“守邊”。秦人被征服後,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整個氏族都淪為奴隸,受西周奴隸主的驅使和奴役。

周孝王時,由於對外戰爭的需要,對養馬業十分重視。他聽說秦人首領非子特別善於養馬,就把非子召來,讓他在汧水和渭水會合處(今陝西寶雞一帶)的平原上主管養馬之類的事宜。由於非子對馬調教有方,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對非子十分賞識,便將非子的異母弟成封於秦(今甘肅清水縣一帶),作為周王的一個附庸,繼承嬴氏血緣,號稱秦嬴。周天子還允許秦人在“秦”這個地方築城,此後,姓居民才正式被稱為。

“嬴”“秦人”

周宣王時,周王室為利用秦人抵禦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領秦仲為“大夫”。秦仲受到周宣王的寵遇,非常賣命,秦人與戎狄雜處,日日與之攻戰。自“秦仲伐西戎,為戎所殺”後,其子孫都專力攻戎,國勢漸漸強盛。

在東西周之際,秦襄公先是救幽王有功;平王避戎東遷洛邑,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平王無力驅除戎狄收複失地,遂將岐西之地封賜給秦襄公。

襄公於是致力於收複周之失地的大業,但最終在“伐戎而至岐”時死去。接過襄公大旗的是秦文公。文公不孚所望,大敗犬戎,從而據有關中地區,並決定在汧、渭交彙處建都。到憲公時(前701年),遷都平陽(今陝西寶雞市郿縣);德公時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縣南),實現了秦文公向東遷都的計劃。此後三百餘年,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雍在今汧河與渭水的交彙處,西沿渭河通隴西,南越秦嶺要隘通蜀中,既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個商業中心,對於秦的發展頗為有利。此後秦向西滅邦、冀戎、小虢等地,最終擁有了西周王朝京畿內的八百裏秦川。此次“東遷”,為秦稱霸西戎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王位。在秦國的發展曆史上,穆公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君主。他的統治長達三十九年,東攻晉、西伐戎,掃清境內割據勢力,並幾次出兵耀武於中原,成為春秋時期與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並列的五個霸主之一,使秦國的奴隸製達到曆史的最高峰。秦穆公稱霸,是從招賢納士開始的。他從西邊的戎人那裏得到了由餘,東邊的宛地得到了百裏奚,從宋國接來了蹇叔,從晉國迎來了邳豹、公孫枝。這些人都不是秦國人,而穆公能夠信用他們,兼並了二十個國家,稱霸於西方。

公元前五六世紀,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奴隸製逐漸瓦解、崩潰,封建製迅速形成、壯大。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些大的諸侯國順應曆史潮流,為了在爭霸中取勝,紛紛招徠人才、修整武備,為了富國強兵各國都紛紛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變法”。由於秦國地處關中,比較偏僻,與中原各國往來較少,所以當其他諸侯國因“變法”而強大時,秦國還保留著落後的奴隸製。人殉製就是奴隸製社會的一個重要製度,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為他殉葬的人多達一百七十七人,特別是在殉葬的人中還有幾個是受到百姓愛戴的賢人,這引起了秦國百姓對殉葬製度的強烈不滿。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繼位。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上台第一年就廢除了人殉製度。麵對東方咄咄逼人的魏國,獻公將國都從雍城遷到櫟陽(今陝西臨潼),把同魏作戰的軍事指揮部搬到前沿陣地,表示收複河西之地的決心。

櫟陽原來是秦國的商業繁盛之地,秦都遷到這裏以後,並沒有大興土木,增修豪華的宮殿、亭台、樓榭等建築,而隻是在原有的建築上,圍上一圈夯土城牆。秦櫟陽城東西寬一千八百米,南北長二千二百多米,城內共有正街三條,其中東西向的兩條,南北向的一條,城門則有六座。如此簡樸的都城建設,表明秦獻公的一切考慮都是從對魏作戰出發的。遷都之後,秦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增強。秦軍在洛陰(今陝西大荔)和石門(今山西運城)先後大敗魏軍,使各諸侯國不得不對秦國刮目相看。秦遷都於此共三十四年(前383~350年)。

秦獻公死後,孝公繼位。秦孝公深刻認識到秦國地位不高,各諸侯把秦國視同戎狄。他決心繼承獻公的事業,奮發圖強,改變秦國的落後麵貌。孝公發,“有誰能想出奇計,布“求賢令”說:使秦國強盛,我將給他高官做,並且分封土地給他。”就在這時,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開始了秦國曆史上劃時代的“商鞅變法”。

為了爭取中原,圖謀向東發展勢力,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第二次變法時,秦都再次遷往鹹陽。

鹹陽位於九嵕山(今陝西禮泉東北)之南、渭河之北。山南為陽,水北也為陽,因此得名“鹹陽”。遷都鹹陽,表明秦國的戰略方向從西戎徹底轉向了中原爭霸。

春秋戰國時期,先是五霸分爭,繼而七雄並峙,諸侯混戰,天下大亂,周天子威權旁落,王室衰朽,宗法製度趨於瓦解。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還存在著六個較大的諸侯國,他們是楚、燕、韓、趙、魏、齊。他們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取得“霸主”的地位,經常展開大規模的兼並戰爭,形成了諸侯混戰的局麵。

當秦國向外擴展領地時,它的戰略目標不僅僅是一個魏國,而是各諸侯國。關東諸侯國也感到秦的威脅日趨嚴重,許多有遠見的政治家主張聯合起來抗秦,即所謂的,“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秦國進行兼並的策略。秦國為了擊破各諸侯國的聯合,也采取了拆散各國聯盟的策略,即所謂的“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迫使別國幫助秦國進行兼並戰爭。

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其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的策略。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前後經過十年的艱苦征戰,逐步消滅了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