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黃土淹沒的文明(1 / 3)

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大梁城,揭開了曆史上七朝建都開封的帷幕,此後的兩千二百多年間,曆代統治者在這塊土地上建起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其中,北宋王朝在開封建都長達一百六十八年,是開封曆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年代。當時的國都東京城,在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在盛極之後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神秘地消失了。四十三年之後,南宋信使、詩人範大成途徑故都,看到的已是“梳行訛雜馬行殘,藥市蕭騷土市寒”了。

城摞城的奇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開封龍亭湖底的清淤過程中,一座規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遺址突然浮現,據史書記載,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宮基址上修建起來的。從此,大規模的“宋城考古”拉開了帷幕,經過二十年的考古發掘,東京城終於呈現在了考古工作者的麵前。與此同時,“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個一直流傳在開封民間的神秘傳說,也終於被考古證實。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在古都開封地下三米至十二米處,上下疊壓著六座城池,其中包括三座國都、兩座省城及一座中原重鎮。摞在最上麵的是清代開封城,其下是明代開封城,再下是金代汴京城,汴京城下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東京城,其下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最底層的是魏都大梁城。這些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魏大梁城在地下十餘米深,左右,北宋東京城距地麵約八米,金汴京城深約六米,明開封深約五至六米,清開封城則距地麵三米左右。上下疊壓著的六座城池,構成了開封“城摞城”的奇特景觀。考古過程中,人們還發現了很多、、、“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八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禦街,在中山路和禦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麵,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在開封城牆西門大梁門北側還發掘出了三層古馬道,在相距一米五的距離內,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地展示了開封城下“馬道摞馬道”的奇景。

開封“城摞城”奇觀的神秘麵紗正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被層層撩開,層層疊壓起來的六座城池,立體地展現了開封自建城以來的古代城市變遷史。它就像“活的化石”,對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布局、特點、建築規製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以及相關時期的曆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曆史的古州橋,始建於唐代建中年間(780年至783年),有“中國地下趙州橋”之美譽,是北宋著名的州橋夜市、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橋明月”,《水滸》中楊誌賣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這座橋南北長十七米、東西寬三十米,為磚石結構的拱型橋,橋麵青石板鋪墁。經考證,州橋下部為宋代基址,上部為明代所修,州橋橋麵距地表深約四米,橋底距地表約十一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探究開封“城摞城”奇觀形成的原因時,用一句話來概括開封城千百年來的興衰,那就是:成也黃河,敗也黃河。

開封作為城市,曆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當屬戰國時代魏都大梁城。當時的魏惠王之所以選中在開封建都,與該地區距黃河、濟水不遠,水道四達不無關係。他遷都大梁不久,又組織大批人力在附近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即曆史上有名的鴻溝。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條鴻溝,導致了大梁城的毀滅。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魏秦兩國曾在大梁城下展開過一場激戰。由於久攻不下,秦兵就經鴻溝引黃河水水灌大梁,水圍大梁三個月後,繁盛一時的大梁城遂化為一片廢墟。這是開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滅頂之災”。

從鴻溝演變而來的汴河,是後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封發展史上最鼎盛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於此,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汴河的緣故。因為這時的汴河已成為連接南北交通的一條大通道,給開封帶來了空前的繁榮。

黃河水患威脅曆來以下遊最為嚴重,而幾乎每一次泛濫都會殃及開封。

但是,在北宋以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離開封數百裏。它雖然不斷決溢泛濫,但對開封並無直接影響。黃河真正開始威脅開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黃河向南大改道以後。此後的一千多年裏,黃河決口三百多次,其中大水進城的就有七次。

分別發生在元太宗六年(1234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文元年(1399年),永樂八年(1410年),天順五年(1461年),年(崇禎十五16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