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秀漸漸兮,彼狡童兮,
一片甲骨驚天下
強大一時的商王朝在這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業績。但是,在殷商王朝滅亡之後,殷貴族、平民和奴隸四散逃亡或被擄掠遷徙瓜分,宮殿宗廟和財物遭到搶掠和焚毀,繁花一時的殷都變為一片廢墟,後世稱之為殷墟。在《左傳》、《史記》等曆史文獻中,都有殷墟名稱和地望的記載,但是,殷墟究竟在什麼地殷墟遺址方,其具體的位置人們並不清楚,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曆史之謎。直到十九世紀末,由於甲骨文的發現,才逐漸揭開了殷墟的神秘麵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在《史記》中,“商高祖”“商司馬遷多次提到、湯”、“殷國”、“殷紂王”等,在《史記·殷本紀》中,“自盤庚徙殷至紂更是明確地講到:
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然而,幾千年來,人們對於《史記》中的記載,隻是當做遙遠古代的傳說,幾乎無人相信殷商王朝的存在。1899年,清朝末年的國子監祭酒甲骨文(國家皇家大學校長)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並由此揭開了塵封三千三百多年的殷商王朝古都的神秘麵紗。
在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窯穴遺跡。自十九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裏共出土甲骨約十五萬片,震驚了世界。甲骨深埋地下,分散在灰坑中或基址中,因此多是零星出土。甲骨文中,最基本的構字是象形字,是根據事物的特征或部分特征創造出來的。一條完整的甲骨文,一般包括四個部分,即前辭、貞辭、占辭和驗辭。前辭記錄的是占卜的時間和主持占卜的人,貞辭是所要占卜的內容,占辭是殷王或主持占卜的人審看卜兆後作出的判斷,驗辭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看事情結果的記錄。這些甲骨文的內容極為豐富,使用的單詞有五千多個,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被稱為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檔案庫”和“百科全書”。
殷墟,揭開殷商王朝的神秘麵紗
殷墟,古稱,“大邑商”“商邑”是中國曆“北蒙”在甲骨卜辭中又稱之為、,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殷墟地處洹河衝積平原上,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舉族遷殷,建立了這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此後二百五十餘年,這裏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殷墟規模宏大、遺存豐富、分布密集。其範圍東起郭家莊,西至北辛莊,南起苗圃北地,東北至三家莊,長殷商遺址分布示意圖約十二裏,寬約十裏。其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分布基點,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敞形製的古代都城。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家族墓地群,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東北,西距小屯村約二百餘米,南北長約二裏,東西寬約一裏,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這裏地勢高曠,是洹南小屯一帶的最高點。洹河在這裏形成一個河灣,風景秀麗,宮殿區的北麵和東麵緊臨洹河。目前,在這裏已發現的夯土建築基址有八十餘座。這些建築基址形製闊大、氣勢雄偉,按照一定的格局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組、乙組、丙組;殷墟宮殿宗廟區規模宏大,布局嚴飭,規劃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中心,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都城建設的水平,其都邑建設格局、規劃原則承前啟後,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