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故裏,殷商古都——走近安陽
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今安陽市小屯村),安陽遂為殷商國都,經八代十二王,曆時二百五十四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和文物可考的都城,以後的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或建都於此,或以此為陪都。這裏出土問世了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司母戊大方鼎。著名曆—甲骨文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史學家郭沫若曾留下“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嶽母刺字等曆史故事都發生在這裏。
商王朝是中國奴隸製社會的第二個朝代,自商湯滅夏至殷紂滅亡,傳十七世,三十王,曆時五百五十多年。商王朝國土遼闊,東至海濱,西達今陝西西部、甘肅東部,北到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南達今湖北,統治的中心區域在黃河中下遊今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在方圓一百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域內,生活著三千多個氏族部落,與商朝關係密切的就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時氏、蕭氏、黎氏等。
殷商的來曆
商湯繼任部落首領之時正是夏朝的末世,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荒淫殘暴,貪圖享樂,放縱私欲,動輒對其他部族以戰爭相加。商湯乘機起兵,首先滅掉亳附近的葛,解除了商族自身的威脅,接著又滅掉韋、顧、昆吾等部族,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在與夏的爭鋒中漸漸取得了戰略優勢,最後滅亡了夏朝。
討伐夏桀之前,湯在群眾中的英雄形象已經樹立起來,所以湯曆數夏桀罪狀,出兵滅夏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都非常支持他。湯建立商朝後,發布命令,讓各部族首領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新生的政權很快就得以穩定下來。
商朝從建國至第二十位商王盤庚,其政權經曆了三度衰落,然後又四度複興。商朝的曆史大約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從開國國王商湯到陽甲為前期,共九世,十九王,約二百八十年。從盤庚到帝辛為後期,共八世,十二王,約二百七十年。前期的殷商王朝由於政治不穩,屢次遷都。商之先祖為契,由契至湯曾經八次遷都,湯以後還有五次。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將都城由奄(今山東曲阜)遷至北蒙(今安陽小屯)曰殷,由於這裏自然環境優越,適宜農業生產,同時,“居天下之中”“左孟門而右漳滏,它,前帶河而後披山”山川關隘環抱,形勢險要,所以都城穩定,不再遷移。因此商朝又稱殷朝,或者殷商。
殷商後期,原已降服的東夷又重新反叛,帝乙、帝辛父子先後發動了征伐東夷的戰爭。帝辛時平叛戰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也消耗了自身的力量,加劇了內部的矛盾。這時周人趁機發動了對殷的進攻,由於殷軍的主力還在東南,帝辛隻好武裝奴隸倉促應戰,結果兵敗身亡。牧野之戰,使周人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摧毀了殷王朝的統治集團,但是,殷人及其在東方的屬國還保存著很大的實力。為此,周武王立帝辛之子武庚為殷王,繼承殷祀治理殷臣民,同時在殷的周邊設立了三個國家邶、鄘、衛,以監視武庚,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三監”。周成王時,周公攝政,引起部分朝臣的不滿,武庚聯合三監反叛。周公在迅速穩定內部之後,親自率軍東征平叛,經過三年戰爭,最後消滅了殷人的勢力。在這次戰爭中,繁華的殷都在戰火中遭受毀滅性的破壞,最後不得不被廢棄。當周公把殷都舊地分封給康叔建立衛國時,都城則設在朝歌,可見殷都已淪為廢墟不堪使用了。殷亡後的第四年,箕子朝周時路過殷墟,見宮室已毀棄成為田野,長滿禾草,於是作《麥秀之歌》以抒懷:禾黍油油,不與我好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