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的南部是居民區,南北三條大街正對三座南門和北門,東西正對四座東門和西門的也有四條大街,把居民已分為十六個區域。每個區域又由縱橫的街道分為若幹個裏坊。據明崔銑的《彰德府誌》“自興和年間遷都鄴記載:以後,四方官民集中,裏閭坊巷充滿了鄴都南部,總計有四百餘處。”
在最東、最西的兩條南北大街和中陽門至西華門的東大街交彙處,有東西兩市。兩市中店鋪林立,南北貨物一應齊全。還有不少手工業作坊,前店後坊,製作出來的產品直接銷售。
在東魏、北齊的鄴都城外圍,還有多處離宮別館、池林苑囿。城西漳水之南有豫遊園,周圍十二裏,為皇家跑馬射獵之處,建築規模巨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和儒學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宣揚靈魂不滅、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的佛教迅速發展起來。鄴都佛教興盛,寺院和僧人眾多。據資料論載,有“鄴都之地”寺四千所,僧尼近八萬。全境寺院四萬所,僧尼二百萬。可惜這些寺院和鄴城一樣也都不複存在,但在周邊,特別是西部山區和半山區,還保留有當年的佛寺遺址。安陽西南東魏的寶山寺、安陽西北清涼山中的北齊合水寺、安陽西部龍山的北齊雲門寺、小南海北齊石窟、磁縣西部的響堂寺、林州洪峪山中的北齊洪峪寺等,都是當時遺留下來的佛教活動場所。
鄴北城在東魏北齊時仍被利用不廢。東魏高歡為丞相時即居於文昌殿舊基東南的中興寺。齊受魏禪,初稱北第,後稱北宮,有時也在此理政。宮內有柏堂、東齋、《鄴中記》“自魏太子宮等新建築。三台在東魏北齊時更為壯觀,雲:至後趙前燕及東魏北齊,三台每加修整,甚於魏武初造之時。”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發動工匠三十餘萬護修三台宮殿,“因其舊基而高博之,大起宮室”。至九年修成,改銅雀為金鳳、金虎為聖應、冰井為崇光。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軍攻下鄴城,北齊亡,北方黃河流域重新統一。
於是北周改司州為相州,清都尹為魏郡,將臨漳縣自鄴城遷至今縣西南九公裏(明洪武移今治),移成安縣於今治。同時下詔將三台拆毀,瓦木等建築材料悉賜於民,山澤園林之地,各還其主。但鄴城宮殿區尚未破壞,鄴仍然是相州、魏郡的治所,並在相州置宮及六府官。到了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討伐楊堅失敗,楊堅攻下鄴城,下令焚毀鄴城宮室及民邑,遷民人及相州、魏郡、鄴縣於鄴城南四十裏的安陽。千年名都,毀於一旦,完全成為一片廢墟。從永熙三年(534年)東魏開始建都鄴城,至建德六年(577年)北齊滅亡,東魏、北齊都鄴共四十三年。
隋唐以後,殷鄴地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鄴都廢墟一蹶不振,而相州安陽則漸漸崛起。隋開皇十年(590年),改鄴縣為安陽縣,相州魏郡治安陽。唐貞觀十年(636年),置相州都督府,安陽的地位顯得日趨重要。
唐宋以後,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在河北平原的南部興起了一個新的城市,它就是位於漳河下遊南岸的唐魏州、宋大名府。此後,鄴城及安陽的政治經濟地位日漸下降。至明清時期,安陽雖然還是河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在全國已經隻是一個中等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