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亂世鄴都(2 / 3)

南北朝時期的鄴城

十六國時期,前秦曾經一度統一過北方,但是淝水之戰慘遭失敗後,北方又重新陷入大分裂的局麵。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重新統一北方,與江南取代東晉的劉宋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麵。以後,北魏分裂,形成東魏、西魏,此後有分別為北齊、北周所取代;而在南方則經曆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的更替,這就是曆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北魏前期,就已經在鄴設置行台,以管理黃河中下遊地區。401年,以鄴行台六郡(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為州名,是為相州之始。北魏後期,統治集團走向沒落腐朽,導致各族人民起義反抗。在鎮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州郡豪族紛紛起兵,形成地方武裝勢力割據的局麵。其中最強大的是東方的高歡和西方的宇文泰。

高歡原來是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的漢族大姓,他團結河北的士家大族,控製了冀州,以鄴為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並擁立北魏宗室的安定王元朗為國君,自任丞相。高歡的崛起使控製北魏政權的爾朱氏深為不安。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爾朱氏擁軍二十萬,屯軍洹河,討伐高歡。高歡親率步騎,倚韓陵山布陣迎擊,結果以少勝多。隨後攻入洛陽,肅清了爾朱氏的勢力,殺節閔帝,立元朗為帝。不久又殺元朗,立孝武帝元修。高歡想遷都於鄴,孝武帝不同意,元修不甘受製於高歡而逃往長安,投靠關中的宇文泰。高歡於是又立效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從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對峙。

高歡死後,東魏政權相繼為高歡的兒子高澄、高洋執掌。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仍然都鄴城。

東魏和北齊的鄴都是南鄴城(新城),營建於東魏遷都後的第二年。高歡之所以要營建新城,是由於舊城在前秦末年的戰亂中遭到嚴重的損毀,此外,高歡在遷都時,還脅迫洛陽四十萬戶同住,殘破的鄴城要接納如此眾多的人口,自然也就顯得狹窄擁擠了。

新城在營建之前,高歡命李興業先行規劃設計。李參考洛陽和鄴城,製定了一個規劃嚴整、布局合理的方案。東魏天平二年(535年)在舊城之南營建新城。元象二年(539年)又將洛陽的宮殿拆毀,把木材運到鄴城繼續營建宮殿並築城。鄴南城緊鄰鄴北城,東西六裏,南北八裏六十步,城角不是規則的直角而略呈圓形,城內的中軸線也略高,整體形狀如龜。城垣迂曲,牆外有護壕。南城有多門,南垣三門,東邊的是啟夏門,中間的是朱明門,西邊的是厚載門。朱明門是鄴城的正門,所以修建了高大的城門樓。門樓“隨城上下,東西二十四門,朱柱白壁,碧窗朱戶,仰宇飛簷,五色晃耀,獨雄於諸門”。門:由南往北分別為仁壽門、中陽門、上春門和昭德門。西垣四門,由南往北分別是上秋門、西華門、乾門和納義門。北城垣為鄴北城南垣。

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官殿區前為止車門,門內為宮殿區的正門端門,端門之北為閶闔門,門內為太極殿。閶闔門與端門之間有東西大街,東出為雲龍門,西出為神虎門,朝官至此門,則整肅衣冠而入。太極殿為朝會正殿,舉行國家大典的場所。殿宇雄偉高大,周圍有一百二十根柱,基高九尺,用大理石砌成,門窗以金銀為飾,椽栿鬥栱均以沉香木為之。椽端複飾以金銀獸,並用胡桃油塗瓦,光輝奪目。太極殿後三十步為朱華門,門內為昭陽殿,是帝王召見後妃及宴集之所。昭陽殿有東西二閣,東閣有含光殿,西閣有涼風殿。其間有長廊相連,香草珍木,布滿庭院。昭陽殿後有永巷,巷北為五樓門,門內為後宮掖庭。後宮用金銀玉器裝飾,懸掛五色珠簾,用丁香塗抹牆壁,用胡桃油塗抹磚瓦,宮簷四麵垂掛金鈴。奢麗豪華,宛若仙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