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以後,西晉統一的時間很短,北方地區進入分裂狀態。五胡十六國時期代表北方在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的時期,當時南方則為東晉時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後稱前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的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十六國時期出現的政權都很短暫,他們像走馬燈似的一個接一個地頻繁輪換。
趙石虎營建鄴都
西晉時,鄴為魏郡治所。西晉末期統治腐朽黑暗,特別是皇室的內部爭鬥常常勾引外族為援,促使少數民族的軍事勢力崛起。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得到北方各民族的響應,活動在河北一帶,曾攻占鄴城的羯人石勒投奔劉淵。永嘉五年(311年),石勒殺晉軍十萬餘人,攻入洛陽俘殺晉懷帝。建興四年(316年),攻破長安,俘晉湣帝,西晉自此滅亡。
石勒於319年在襄國(河北邢台)稱趙王,史稱後趙。330年稱帝,開始修葺營建鄴都,並以洛陽為南都。石勒死後,其養子(亦說弟)石虎奪得政權,335年稱帝,遷都於鄴,以襄國為陪都。第二年,石虎大興土木,繼續營建鄴都。
石虎是個暴虐的統治者,喜歡追求奢華,在修建鄴都城牆時,城牆的外表全部改用磚砌,這是我國都城中最早有記載的磚造城牆,以前的城牆都是用土夯築而成的。城上每百步建樓一座,城隅的角樓是曹魏時原有的。南門西頭的鳳陽門,因為北對新建的九華宮,特別壯麗。門樓六層,朱柱白壁,高約六十米,屋脊上安放大銅鳳一對,製作工藝精巧,僅頭就有一丈六尺高,為了防止被大風刮倒,還用鐵索紮牢。民謠中說:上有金鳳相飛喚,“鳳陽門南天一半,欲去不去著鎖絆。”又在東城上建東明觀,北城上造齊鬥樓,改築增高西城原有的三台,四處建築巍然高聳,超出群樓之上。
曹魏時期宮城中的文昌殿在戰火中已經毀掉,石虎在故址上修建太武殿,台基高約三丈,東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以產自穀城山(今山東平陰)的文石砌成,屋用漆瓦、銅柱、珠簾。銅雀台的東北是九華宮,宮中有顯陽殿,宮北有逍遙樓、披雲樓等等,史傳樓台四十餘所。全城宮、殿、門、台上麵都建築觀、榭,樓宇重疊,錯落有致,屋簷翹起,如入雲端,外表裝飾,鮮豔華麗。《水經注》中說:鄴城全盛時,六七十裏外,遠遠望去,好像神仙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見十分奢華。
石虎殘暴荒淫,在由襄國遷都鄴城時,宮有一夫人,“每一舍輒立一宮,侍婢數十人,季龍所起內外台觀行宮四十四所”。他往來兩地之間,尋歡作樂。營建鄴城征發民工數十萬,饑餓病累而死者,數以萬計。他還征發十二至二十歲的民女三萬人,置於後宮,其中有夫之婦九千多人,殺人之夫或婦女自殺者極多。
石虎死後,諸子為奪取皇權而骨肉相殘。350年,石虎養孫漢人冉閔奪取政權,自立為帝,改國號魏,仍然都鄴城,史稱冉魏。
兩年之後,鮮卑族慕容部乘機舉兵南下,352年,前燕國君慕容雋攻破鄴城,冉閔被俘,冉魏滅亡。
前燕貴族慕容氏曾以龍城(今遼寧朝陽)為國都,滅冉魏後遷都於薊(今天津薊縣),五年後再遷都鄴城。遷都後的十幾年中,政治比較穩定,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後來,統治集團日益腐朽,貴族內部也發生了爭鬥,前燕政權迅速衰落。370年,前秦出兵攻破鄴城,前燕滅亡。